莱芜市构建三个体系 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莱芜市把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实现供销社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整合涉农资源进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进展顺利。 一、领导重视,政策引导,营造改革的良好环境 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供销社综合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听取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两名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市政府研究室对供销社改革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莱芜日报》开设专栏,定期报道试点工作情况。在具体措施上,一是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调度供销社综合改革进展情况;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设立了市级供销社合作发展资金,在涉农资金整合建设项目、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明确了13项扶持引导政策。三是实行部门联动,建立了市财政、农业、农机、畜牧、商务、供销社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形成供销社发展新优势 (一)以发展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创新供销社组织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通过整合提升,由供销社领办的各类农民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民主、财务核算规范、运行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合理的示范性农民合作社达到30家。二是以基层社为载体构建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把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包括村“两委”成员在内的农村能人组织起来,实现农村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扩大服务范围,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建立销售渠道等形式广泛吸纳各类农民合作社加入到供销社组织体系中来,全市纳入供销社服务范围的农民合作社已达480家、占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的40%以上。四是区社牵头,基层社、社有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入股,组建供销集团公司。通过产权联结,破解了基层社下放乡镇的管理体制障碍,新型合作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二)以现代农业规模化服务为重点,建设为农服务体系。一是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发挥供销社自身优势,以现代流通方式为依托,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变分散为集中,变多头为一头,先后联合110多家农机、农资经营服务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整合社会农业机械350台套,建立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10多家,对小麦、生姜、大蒜、花生、水果等产业提供托管服务,全托管面积达到1万亩,中标承接玉米“一防双减”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面积2.8万亩,与省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飞防”基地1处。二是优化布局、构建服务平台。针对农民生活社区化新趋势,通过网点改造、社会加盟等多种形式,优化基层组织在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方面的网络布局。采取“田间地头”“前厅后院”等模式,规范相关标识、内设布置、服务内容,建设集商品经营、科技服务、庄稼医院等功能的为农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化、高效率的专业服务队伍,打造建设标准高、服务功能全、管理水平好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主阵地。目前,已建成为农服务中心4处,配套建设了储量2500立方米、200万斤的地下姜窖以及购置灌溉、喷防等农机设备、组建农资农化服务队6个,服务范围覆盖9个镇300多个村。三是协调联动、承接惠农政策。抓住涉农政策资金整合试点机遇,主动与农业、农机、水利等相关涉农部门联合合作、协调对接,取得政策支持的同时,在建设服务队伍、提高装备水平、普及农业技术、加强田间指导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构建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承接平台,积极承担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将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农机具配套等项目纳入了资金支持重点。今年,鹿野供销社安子湾村河道治理等9个项目,落实涉农政策整合资金达到610万元。 (三)以“新网工程”建设为重点,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一是提升主业规模。围绕供销社传统优势业务,“深耕”主业,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向骨干企业集中,培育日用品、农资、农产品经营市级龙头企业,逐步打造“一个龙头、一个网络、一体化管理”格局,形成了带动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支撑。二是扩大网络覆盖。积极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规范连锁经营。全系统10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已达到23处,村级加盟店639处,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多数行政村。三是努力增强连锁配送功能。实施“放心农资工程”,推进农资联采直供并配套实施农技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智能配肥,逐步压缩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由“卖商品”向“卖服务和卖商品并举”转变。农资直营店达到40处、连锁加盟店811处。四是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市新合作农产品公司为主线,创建了“三辣园”莱芜特色农产品品牌,已在济南等城市设立莱芜优质农产品专营店35个,带动专业社、加工企业120多家,与全国50多个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四是发展电子商务。以新合作农产品公司为主体,建立开通了“三辣一麻”电子交易平台,以信息化引领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交易互补联动。 三、深化社村共建,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抓好共建干部队伍,交叉兼职村达到30个,组建联合党支部4个,兼职人数45人。二是共建基层组织和经营服务项目。目前,参与合作共建的村已达76个,共建农民合作社46家,共建经营服务设施21处、近3000平方米,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39个。三是拓展科社共建。积极探索与莱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立足产业优势共建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通过示范作用,带动科学种田、引导农民致富。目前,已建立安子湾生姜等7个研究所,以生姜、大蒜、鸡腿葱等特色农作物大面积种植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农药和肥料合理使用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分别建成集科研、生产、开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大棚生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无公害鸡腿葱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自动化微喷灌技术在生姜生产中的应用”等5项科研项目已在基地实施,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共建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发挥了良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