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潍坊市政府出台文件推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 ●淄博市供销社大力推进“社村共建”升级为农服务方式 ●泰安市供销社“五项结合”做好技术培训工程 ●德州市供销社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飞防服务作业首飞成功 潍坊市政府出台文件 推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潍坊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棉花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4〕28号),加快机采棉种植推广,推动棉花产业转型升级。 文件指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棉花从良种繁育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把潍坊市打造成为棉花集成度最高、产业链最长、技术设备最先进、综合服务最完善的良种繁育基地、系列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到2015年机采棉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实现集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科技推广一体化发展;培育现代农业装备企业,开发应用配套机械化技术,完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体系;提高棉花加工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搭建棉花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发展棉花现代物流。 文件强调,由市供销社牵头制定棉花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棉花良种研发和繁育能力,建立棉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机采棉种植技术,完善机采棉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技术,加强农机装备体系建设,创新棉花生产组织方式,培育机采棉龙头加工企业,做大棉花产业,做强棉花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动棉花产业转型发展。 文件要求,潍坊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农业、水利、农机、财政、农发办、农科院、供销社和寒亭、寿光、昌邑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分工职责,结合各自实际,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机采棉的推广种植工作。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性资金对棉花良种、标准化生产基地、现代化加工基地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引导金融资金、工商资金、民间资本投向棉花生产经营。扩大对棉花生产保险的覆盖面并按规定的比例进行补助,降低农民种棉风险,调动和保护农民种棉积极性。加大对棉种研发繁育和棉花加工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棉花品质,创建潍坊棉花品牌。 淄博市供销社大力推进“社村共建” 升级为农服务方式 一、共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农民生活。张店区供销社租赁南定镇马庄社区800平方米经营设施,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家蔬菜平价超市—合家福超市马庄店,超市价格平均比市场便宜15%左右,满足了当地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成为新社区购物休闲的新亮点,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桓台县供销社同唐山镇黄家村合作建设黄家社区服务中心,配套日用品、农资超市和幼儿园、养老院等经营服务项目,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目前,全系统已参与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68个,其中大部分服务项目是与村两委合作建设,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服务农民120余万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二、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池上供销社与池埠村联合成立了淄博淄河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其中供销社出资160万元,池埠村委及农户出资140万元。专业社将池埠村闲置养老院设施改造成吃、住、采摘、旅游、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项目,该项目今年“五一”试营业期间效益良好,预计年营业额可达50万元以上,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余元,农民直接增收3万余元。目前,全市供销社已联合村级组织和部分农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677个,重点培育全国总社示范专业合作社6个、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8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4个,助农增收2亿余元。 三、共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繁荣农村市场。以山东新星、桓台联华、沂源世纪东方、张店合家福等供销社日用品连锁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村级组织,实施龙头带动和超市下乡,加快推进网络扩张,积极推动经营服务向基层延伸。桓台联华超市依托村级资源,积极推进网络扩张,超市直营店发展到35家,加盟连锁店120家,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年销售额4.3亿元,经营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实现了以现代经营方式增创农村流通新优势。目前,全系统日用品连锁超市发展到955个,80%以上建在农村,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保障了安全消费,繁荣了农村市场,供销社已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创新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全系统已培育农资经营龙头企业9家,发展直营店271个,实现了县域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全覆盖。 四、共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民生产。按照“因地制宜、多种形式、面上推动、重点突破”原则,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优势,租用农村房屋设施4万余平方米,社村合作开展“淄博供销·诚信农资”直供、大田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大田作物托管服务、土地流转项目、农村融资服务等经营服务活动,年规模化服务面积40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3500多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7000多万元。桓台、临淄等区县供销社投资400余万元,配备作业机械150台套、购置整合植保飞机10架,累计开展大田作物机械化统防统治面积40余万亩,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余万元;高青庆丰农资公司通过“村两委”流转土地1600多亩,种植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每年为村民带来192万元收入,安排当地劳动就业100多人。 五、共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保障质量安全。扎实开展“百千万”农产品经营服务三年行动,联合村级组织共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质优价。目前全市供销社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品牌59个,建设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近20万亩,发展改造农产品经营店(专区、专柜)400余个,年实现农副产品购销额30多亿元。沂源县供销社长青公司租赁石桥镇土地230亩,建设菊花基地和韭菜基地,其中多头菊花每年出口日本400多万株,年为村集体增加租赁收入和劳务收入40多万元。高青县唐坊供销社领办糯玉米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农民推销糯玉米500余万斤,每斤比市场收购价高0.1元,为当地农村增加收入50万元。淄博众得利蔬菜产销专业社每天组织近200吨鲜活农产品直供北京物美、美廉美和华普等大型超市,年销售额2亿余元,真正实现了从地头到超市的无缝对接。 泰安市供销社“五项结合” 做好技术培训工程 近日,由泰安市供销社主办,山东省果科所、泰安市农科院、泰安市林科院参与的“全市供销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技术培训工程”正式启动。此次培训工程着重突出“五项结合”,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今年,泰安市供销社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班12次,培训合作社社员1000人次。 一是培训时间与农时季节相结合。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聘请专家重点指导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种养等实用技术;发动各社区服务中心发放明白纸,利用广播、电视、科技书屋宣传惠农政策、宣传合作社,提升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加强与农民沟通,针对农民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一技一训”、“一品一训”,围绕优质高产品种的介绍观摩、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防灾减灾及机械化生产等内容,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三是集中学习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开展名师送教活动,邀请专家现场讲解,本着干什么、讲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详细解答种养户提出的疑难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养殖现场,示范指导,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变无形灌输为有形传授,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四是培训方式与培训主体相结合。培训方式因培训内容和农民实际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方法。主要形式为讲师团巡回讲课、土专家经验介绍、典型示范观摩、现场切磋交流、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力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在实践过程中,重点采取一个教学组进一个村子、围绕一个产业、依托一个基地(合作社)、联系一个教学单位、展开一项培训的“六个一”模式,彻底破解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培训效果与定期回访相结合。建立跟踪服务制,对学员学习之后的情况及时回访调查,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对学员的学习收获、实践情况、存在的疑惑、面临的困难等一一回访,持续跟进指导,强化培训效果,不断完善培训机制。 德州市供销社开展小麦 “一喷三防”飞防服务作业首飞成功 夏收前,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组织了3架无人机和2架有人机,为禹城市凯盛农业产业园的万余亩麦田开展“一喷三防”飞防服务作业,实现了供销社系统飞防服务首飞成功。在飞防作业期间,禹城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市直涉农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各基层供销社负责人、土地流转大户、社区书记等共计100余人现场观摩。 今年以来,德州市供销社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所需,主动联系农民,发挥网络优势,兴建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和规模,在全市实施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大田托管、农资直供、农化服务等为农惠农社会化服务,对逐步由卖商品向提供全过程综合服务转变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飞防服务作业就是一项新增的服务举措。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穗期通过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片肥等,实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减少病虫害损失,增加小麦粒重,促进小麦增产的一项技术措施。5月初,正值小麦病虫害高发期,人工喷防效率低,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消灭大面积麦田虫害,而飞防作业可节省用药20%,节约费用40%,提高劳动生产率300—600倍,有效防治率达到96%以上,特别适合对成方连片麦田的作业。 供销社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对飞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树立了供销社为农服务新形象,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对供销社参与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的认识,为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