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日,武城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刘庆同撰写了《农村要发展什么样的合作社——我县农业合作社发展思考》一文,文章深刻总结了该县供销合作社近几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并就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合作社以及如何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了深度思考。当前,在大力推进生产、流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加快构建“两个体系”的实践中,刘庆同同志这种对事业真诚执着、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作风值得大力提倡和学习。现将文章刊发,供各地参考。
农村要发展什么样的合作社
——我县农业合作社发展思考
武城县供销社刘庆同
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社会生活对农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命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打破条条框框,在整合生产诸要素、组织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收到显著成效。现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一些回顾总结,以更好地理清思路。
一、农村要发展什么样的合作社
“三农”工作是基础,农业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发展了,才能有效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藏富于民才能落在实处,社会才会稳定。关注“三农”,下决心在农业生产上寻求突破,应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的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每单位平均只有耕地10亩左右,高度分散,农业生产水平虽有大幅提升,但难以实现从生产主体到经营主体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的呼声日渐升高。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各地掀起一股办社热潮,我县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已超过300家。那么为什么要搞合作社?合作社能解决哪些问题?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合作社?
从具体内容上讲,合作社是为成员提供服务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其产生、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建国后曾有一波政府主导的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起步,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很快发展到合作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由于人为拔高超越阶段,合作社的优势及其所蕴含的先进生产力没有得到真正显现,但当时提出的口号“农业的出路在于合作化”并不过时。
发展合作社恰逢其时。当前市场和社会的发展“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方面,从农民角度讲一家一户的生产难以顺畅地导入市场,或者买难卖难,或者增产增价难增收。农产品价格就像坐过山车,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农民自己总结说,增产不增收、减产不减收,只是徘徊于盈亏间。农业生产经过长足发展后,又到了一个瓶颈期。农民迫切盼望在地里多种出一部分“钱”来。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生产技术、生产水平等生产条件已出现巨大变化,刘易斯拐点已临近,再创新水平需重新整合农业生产各要素,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组织架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来讲调控市场、管理生产有些力不从心,管控总达不到设想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多少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牛、管不住一棵菜”、“一棵菜要喂14种农药”,毒奶粉、膨大剂、瘦肉精事件层出不穷,政府就像消防队,时时忙于救火,但新火点层出不穷。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单位决定了政府对农业的调控只能定位在对农民发放补贴,大宗农产品的收储制度等大的方面,很多精细而必须的如食品安全目标等难以实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只能流于一个口号。仅就农残控制来说,依靠现行对流通环节的抽检,农残防控根本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原因就是从千家万户收上来的果蔬很难确定批次,“大海捞针”式的抽检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部门对农户生产的管控成了一句空话,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也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手段,无法干预农户生产,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农户“自觉自愿”。
不难看出,合作社应是解决上述矛盾,在政府调控市场、管理生产与农户顺畅入市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最现实或较理想的契合点。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应从更高远的视点来对待这一问题,全力构建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以逐渐摆脱“小农生产+批发市场+集市贸易+提篮小卖”的流通体制,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使农民从中既享受产业链条各环节实实在在的利益,又受可追溯体系的制约,负担违规成本。合作社应是这一产业链条中最关键的环节,它用利益纽带承担组织、管理农户生产的重任,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逐步过渡到以合作社为主。政府作用点放在合作社,可极大地改变政府管控鞭长莫及的现状,变“消防队”为“推进器”。合作社的普及和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立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欧洲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现行的农业管理体系,用鲜活的实例已证明了这一点。
初始办社,很多人对合作社所知了了,很多只是借用一下合作社的概念,目的只是多卖些农资或多收点农产品,多笼络几个农户,没按规范认真去做,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正规范运营且取得显著成效的当在少数。我们借用的绿丰合作社这块牌子已注册多年,但一直没投入实质运营,只是“有事”时临时使用一下而已。但相信,经过市场洗礼、政府规范、大浪淘沙之后,合作社一定会步入一个健康快速发展期,并为农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供销社作为植根于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传统优势是流通,经营服务阵地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与三农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决定了供销社自身生存、发展的命运同农业、农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组织农民综合运用生产、技术、购销、信用合作等手段,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农户排危解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们合作办社的理念与试验
农民最实际,不喜欢光说大话空话、讲大道理的,而是期望带着干、干给看。因此我们把切切实实为农服务,解决农民困难,推进农村产业、生产关系调整,带动农业大发展做为工作目标,扎扎实实,逐步推进。
构建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绕不开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下决心从创办农民合作社入手,开展试验示范。自09年始,围绕我县的种植大项棉花和瓜菜、辣椒等特色产业,陆续组建或领办了天元棉花、绿丰瓜菜、农乐辣椒、志远统防统治四个合作社,分别从农民最吃力、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大田病虫害防治、瓜菜育苗等生产环节切入,逐渐增加技术服务、农资直供、农产品经销、示范种植等服务环节,办社效果得到初步显现。老城镇党委书记石连革因此说:“你们才是办合作社的正规军。”
(一)开展示范种植,创新种植模式。主要试行了三种类型:一是绿丰合作社两种两收的瓜菜模式。西瓜+蔬菜是我县菜农较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但过去由于忽视了标准化生产,效益不彰。绿丰合作社严格按照西瓜生产规范下种、施肥、用药,西瓜品质、产量大幅提高,不仅单产由10000斤增长到12000斤以上,价格平均增长了0.3-0.5元,而且引得高端客户来地头抢购。瓜茬再种植效益较高的黄瓜、茄子、西红柿,较之一般白菜、萝卜的种植效益又有大幅提高,两季纯收入提高近万元。二是农乐辣椒合作社的麦椒间作套种模式。种小麦时留好套种行,春天搞辣椒的育苗移栽,麦收后再穿种少量玉米,一年三种三收,三种作物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年收粮食亩均千斤以上,鲜椒4000斤以上,毛收入5000元以上。该种植模式既解决了辣椒重茬病害,又较之粮棉实现了收入翻番和劳动强度的降低,在我们这样的粮棉大县很有大面积推广价值。三是天元合作社李家户分社的种植模式,大棚土豆+糯玉米+胡萝卜,一年三种三收。今春亩均产土豆达4200斤,由于采收期提前了一个月,市场售价在1.8元左右;糯玉米亩均收入1800元;胡萝卜预计亩产6000斤,订单价0.75元/斤,收入约4500元,这样一年三季亩均毛收入达12800元左右。
(二)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着眼提高土地产出,降低劳动强度,把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生产服务环节,拿到合作社中来。一是育苗供种。投资180万元建立了56亩的瓜菜育苗基地,年内已向本县及周边县市供苗1000余万株。育苗基地的建立不仅把幼苗期纳入基地统一管理,大大降低了田间病害和劳动强度,缩短了大田苗期,延长了坐果期,提高了收益水平,而且对良种推广、种植模式调整产生巨大影响。二是大田服务。针对农民最头疼的病虫害防治环节,组建了2个治虫专业服务队,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其所承揽的地块,无论是在农药品种、剂型,还是在频次、剂量、虫害发生期等方面都有恰当的把握,棉田年治虫频次一般由10-16次,降低到10次以下,治虫效果有了极大提升,使农民从头疼的治虫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购置并整合部分农机具,组织专业服务队,以优惠价格开展机耕、机播、机收等环节服务。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指导社员科学合理施肥,提高肥效。实行化肥直供,为社员提供货真价实的农资,从而避开农资欺诈,降低了投入成本。四是打造“绿色”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注册了“鲜伴怡生”、“京运牌”等瓜菜商标,并申报了绿色和有机食品。严格按照无公害操作规程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的口感及各项指标有了极大提升,食品安全有了保障,普遍以高于其它产品的价格全部销往北京、济南、德州等地的大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五是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移动公司协作开通了“农政通”服务业务,免费为社员提供及时的农业气象和农业技术指导。广泛开展虫情测报,推广诱蛾灯、粘虫板等低毒无害的杀虫治病除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残,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种植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不仅实现了种植效益翻番,更为社员的田间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要求入社或接受服务的农户越来越多,随着入社人数的增加和服务手段、服务环节的不断增加,合作社的功能、吸引力必将进一步完善和高涨,合作社的生命力将会更加蓬勃。
三、发展合作社的几点体会
(一)要从关键环节入手。农业生产千头万绪,合作社一开始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同样,农民对合作社也有一个认识、接受的磨合过程。因此,从关键环节或农民最吃重、又没能力自己解决的环节入手,启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一家一户育几百株苗子过去要费同样多的手序,付出同样大的成本,加之设施不完备、技术不过关,成品苗过低,影响后续生产。育苗基地实行专业化批量生产,彻底解决了菜农的种苗供应问题,不仅种苗质量、时间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菜农也从苦累的育苗过程中解放出来,成本有所降低。病虫害防治是棉农最苦累、最无奈、也是用工最多的生产环节,往年6-7天打一遍药,虫情大发生时3-4天就要打一遍,其原因一是虫子“串门”,二是杀虫剂的剂量、品种、治虫时机难把握,乱用药、超量用药等是普遍现象。治虫交给专业服务队后,棉农仅需一次付费,全年的治虫问题都得到彻底解决。农民扳着指头算了以下几点:成本没增加,治虫遍数减少了7-8遍,不用投工,剂型不对路、过量用药现象没有了。
从关键环节或从农民最需要服务的环节入手,并与供销社原有的农资供应等优势相结合,才能把服务做到农民心上,赢得民心,才能串起一连串的服务项目,更好地增加合作社功能,吸引更多的社员入社。
(二)要从示范开始。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合作社都选定种植模式,按标准化要求建了示范基地。农民观念较保守,三十多年以粮棉种植为主,但粮棉亩均收益只有约1000-1500元左右,要是再计入工费,已挣不到钱,多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一直收效不大。这次我们在不同的合作社分别确定了三种不同的瓜菜和麦椒种植模式,分别与一般瓜菜和大田作物进行对比示范种植,增产提质效果明显,收益全部实现了翻番,对当地农民产生了深刻影响。县政府已发文要求供销合作社按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辣椒种植。老城镇政府还专门在示范基地召开了推介会。
(三)要与村两委搞好结合。合作社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村两委的支持,合作社选择的李家户乡刘王庄、甲马营镇田庄、老城镇陈庄都是村级班子坚强有战斗力、民风淳朴、组织纪律观念较强的星级文明村,他们眼界高远,很容易在组织生产、全村致富上取得一致,并在土地流转、生产环节的组织协调、技术服务推行方面提供了极大助力,为合作社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为村两委组织管理生产提供了手段、工具,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现在回头看,绿丰合作社选址在老城陈庄村,而没有落在其它乱提条件的候选村是非常庆幸的。合作社的工作规范得到确立、优势充分显现后,再向一般村推广,进而反作用于村两委的建设,提高凝聚力、战斗力,改善和促进党的新农村建设。
(四)要主动接受政府的指导帮助,并与优势企业相结合,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合作社初起必须广泛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乘势而动。首先合作社介入的产业必须符合政府的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政策,顺势而为,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放大自身作用。我们介入的瓜菜、辣椒是政府大力提倡并全力推动的产业,扩大辣椒种植一直难以实现,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综合运用行政部署、宣传发动、经济杠杆多种措施,通过示范带动,推广面积达到3万亩,是往年的3倍。其次要与优势企业结合,英潮公司是全国、全省的辣椒龙头企业,他们2008年创办了农乐合作社,建起了生产基地,但2009、2010两个年度赔了100多万,2010年底我们参与管理经营,理顺内部关系,改变管理办法,调整种植模式,今年小麦已获丰收,辣椒丰收在望,可扭亏为盈。与之合作在资金投入、产品销售、基地建设等方面广泛借力,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三是要选择有生命力的优势产业。棉花是我县农村的支柱产业,大田服务首选对象就是棉花,专业治虫让棉农从脏、累、苦的喷药环节中解放出来。
(五)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合作社工作规范、行为模式还在探索之中,有待开掘和深化。当前的合作方式还仅是几个有限的环节如机耕机收、病虫害防治、育苗、农资服务、农产品营销等几方面,合作社也较松散,许多生产环节有待于涉及,入社农户、服务层面也有待于普及扩张。老百姓和整个社会对合作社也有一个再认识过程。随着合作社功能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合作社管控的生产服务环节会越来越多,农户自理的环节越来越少,耕地入股、土地托管、金融合作等都将纳入合作范围,合作将越来越深化和密切,适时再整合发展到联合社,进而将会推动全县乃至全国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建立。
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这是一条充满前途和希望的路子,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化和效果逐渐显现,人们对合作社的信心会越来越强,其成长空间会越来越大,它所承载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也会逐步得到确立,届时农业生产必将进入一个新天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011年9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