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根据全国总社和甘肃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甘肃省供销社系统深化改革,转变观念,以龙头企业、专业社、专业协会、农产品市场、基地等新的组织形式,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甘肃省供销社通过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专业社、协会以及村级综合服务站为载体,市场和基地为依托的服务组织体系,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02年,全系统龙头企业由上年的87户增加到94户,专业合作社由180个增加到260个,协会从无到有,去年新办起3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627个,庄稼医院840个。在当地有一定规模的市场35个,直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人员达到8030人。二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用于农业产业化的投资由上年的1.05亿元增加到1.4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53%;扶持骨干商品基地420万亩,其中,供销社自办的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到28个,面积15万亩,建立农资试验示范田51万亩。庆阳市供销社下属的黄花菜研究所已建立黄花菜示范基地1318亩。他们培育的黄花菜新品种比原品种每亩增加产量30公斤,增加收入240元。按此计算,全市30万亩黄花菜基地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200万元。为延伸产业链,黄花菜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中农大等教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了南瓜酱、南瓜蜜饯、金丝瓜饮料、黄花菜饮料等四个新产品,已完成中试,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三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供销系统兴办的各类服务实体努力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打破单一购销的格局,不仅有以提供农资、资金、信息等为主的产前服务,以提供技术、管理为主的产中服务,以提供收购、运输、加工、销售为主的产后服务,还有囊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2002年全系统供应到农民手中的化肥188万吨,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农药1916吨,农膜5709吨,满足了生产需要;订单农业面积达到92万亩,为农民提供种苗、种子、种畜价值1410万元,实现农产品销售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74亿元,增长57%。 新的服务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汇入商品经济的洪流,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全省供销社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15.4万户,比上年增加2.3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8亿元。张掖市供销社以专业合作社改造基层社,全市共办起专业合作社74个,去年收购农副产品2933万元,完成销售2317万元,实现效益115.9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780万元。古浪县供销社同保定“欧麦”公司合作,成立了欧麦———古浪大麦专业社,把1530个从事啤酒大麦种植的农户组织起来,建成1万亩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形成了“专业社+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他们引进的法国ASP优质大麦品种,通过示范试验种植,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原品种增产50公斤,亩均收益比当地同类产品增加100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万元。专业社去年以订单农业的方式收购啤酒大麦3200吨,向农民返利12万元。2003年,优质啤酒大麦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通过供销社的组织和服务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单家独户种植向规模种植转变,由“跟着感觉种田”向按照订单种田转变,由春天愁种、秋天愁卖向农民管种,供销社专销转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他们得以放心、放胆、放手去发展生产。新的服务组织使农民的生产活动成为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环节,为向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创造了条件,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目前全省供销系统兴办的各类服务实体,很多都是以基地和农田圈舍为第一车间,通过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原料的转化和增值问题,也解决了农民进入不了市场或担心降价受损的问题。镇原县三岔供销社以专业社的形式对原基层社进行改造,兴建羊绒专业社,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入社农户40户,入股金额122万元,带动了1900户农民发展养羊。他们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定期收购羊绒进行加工,产品在意大利、日本等国打开了销路。去年加工成品羊绒13吨,实现销售收入780万元,创汇80万美元,上缴税金33万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方式,专业社和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可以把全部精力都作用于提供原料这一个生产环节,专业社负责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过渡奠定了基础。 新的服务组织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变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物化手段,加速了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200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咨询14万人次,为农民测土配方施肥27万亩,推广农业科技成果79个品种,面积达到13万亩。肃州区供销社聘请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作指导,在面积为80万亩的示范区内推广了粮食、蔬菜、水果、速生杨、牧草等五大类65个名优特新品种,使示范区内农户收入比全肃州区平均水平高出202元。各类服务实体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非常有效地在群众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如一些服务于养殖业的实体,为合同户提供的种畜禽都是良种,提供的饲料是全价配合饲料。再如一些服务于种植业的实体,给合同户提供的种子是产量高,质量好,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不同于一般的畜禽和农作物品种,而是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科技产品,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农民作为最现实的生产者,当他们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后,便产生了不可阻挡的跟进、扩展效应,新技术就可以迅速推广开来。并且可以在与传统品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对比中实现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飞跃,再把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新的层次上作用于生产领域,就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全省供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具有共性、规律性并可以在更大层面上普遍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1、不但注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而且注重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各有关方面为此作出了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甘肃省政府已正式授权省供销社作为农产品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为省供销社在大宗农产品经营领域发展中介组织增加了一个新的职能。省政府还将省社确定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为全省供销系统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庆阳市委、市政府将黄花菜、白瓜籽两大支柱产业委托供销社牵头实施,明确要求农口各有关部门都要支持、配合供销社工作,积极为供销社化解难题,保驾护航,共同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和助农增收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年来,市政府为市社追加工作经费40万元,并对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项目,在资金信贷、科技投入、占用土地、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金昌市政府出台了供销社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政策,在加强领导、工商登记、信贷支持、减免税费和在收购季节建立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张掖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富民战略的一项主要措施纳入目标管理,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层层签订责任书,每年考核一次。其次是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省、市、县各有关部门在协调和推动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为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再次是各级供销社认真实施。省供销社先后出台了《全省供销社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强商品基地管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见》、《供销合作社工业企业扭亏增盈的意见》、《甘肃省供销社西部大开发十五规划》等文件,并建立了全省供销社项目库。各市州地和县市区供销社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也普遍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振兴合作经济的重中之重,精心指导,培育典型,推广经验。 2、不但注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延扩张,还特别注重内涵潜力的挖掘。综合各地做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思路要出路。庆阳蓓蕾金针有限公司让创意生财,通过分拣、定级、包装等方式,使原本4—5元一斤的黄花菜身价倍增,其中精品达40元,极品更高达60元。静宁县联社借风扬帆,于1999年大胆聘任当地农民经营大户张天顺带资20万元承包经营雷大供销社余湾分销店,使一个濒临倒闭,仅有6名职工、4间铺面的分销店不但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而且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职工180人,固定资产210万元,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基层供销社。2002年完成销售额500多万元,实现综合效益46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综合效益2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12%。金昌市焦家庄乡水磨关供销社根据当地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和露地蔬菜的自然条件,填补空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在农资、农技、销售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服务,结束了该乡自古不产蔬菜的历史,目前已形成了年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4230吨,露地蔬菜9.6万吨的绿色蔬菜基地。二是向机制要活力。镇原县供销社前些年是全省经济包袱最重、困难最大的县社之一,整体处于倒闭状态。近年来,他们采用边破边立的办法,围绕当地优势产品重新组建为农服务的企业20户,其中羊绒、黄花菜、农资专业社17个。去年收购农产品800万元,同比增长2.3倍,实现商品销售6800万元,同比增长2.7倍,上缴国家税金80万元,同比增长63%,在市场经济中显现了新的活力。三是向管理要效益。会宁县万里缘饮料有限公司在企业管理上紧紧抓住产品质量、劳动效率、降低消耗三个环节,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产品质量方面,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执行,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在劳动效率方面,管理人员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第一线人员实行满负荷工作法和工效挂钩,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内在张力;在降低消耗方面,努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上述综合措施,产品不仅有稳定的市场,而且每罐饮料的生产成本下降了0.4元,仅此一项,年增利8.2万元。2002年生产饮料1800吨,完成加工产值1080万元,为农民提供收入300万元,实现利税105万元。2003年上半年生产各种饮料780吨,完成加工产值546万元,利税42万元。景泰金卉麦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使吨生产成本由300元降至240元,年降低费用60多万元;通过末位淘汰制,激发了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学好技术的自觉性,使企业保持了旺盛的活力;通过健全质量考核和监督保证体系,保证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该公司的带动作用,使全县灌区啤酒大麦种植面积由1997年公司建立前的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约10万亩。今年截止5月底,加工成品麦芽54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50万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63万元,上缴税金22万元。 3、不但注重自身利益,尤其注重社会效益。一是用经济纽带把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紧密地联系起来。金昌市供销社采取代理制、联营制、合同制等形式,积极与农民开展联合经营。同时,还采取“保底活价,后市补贴”的收购办法,向农民补贴达70多万元。供销社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也愿意把自己的产品交给供销社。2002年收购啤酒大麦、黑瓜籽、葵花籽等大宗农副产品总值8200万元,其中啤酒大麦收购量占到社会总产量的90%以上。二是努力实现“双赢”的目标。安西县供销社为了把棉花产业做强做大做活,适时采取了有效措施:采取县基联营合作的办法,投资400万元,在踏实、瓜州、三道沟三个基层社建起三个棉花加工厂,基层社负责投资修建收购场院、库房等设施,并提供加工场地,棉花公司负责投入机械设备及收购加工技术人员。四年来,棉花公司共支付三个基层社棉花代购手续费410万元,带动了基层社的发展。采取按交售量给农民返利的办法,每公斤籽棉返利0.60元,四年来共为棉农返利5270万元,仅此一项,使棉农户均增收4000元。采取联营扶持的办法,县棉花公司租赁了三个濒临倒闭的乡、村棉花加工厂,既解决了棉农就近卖棉难的问题,又扩大了自身的收购量,四年来,共收购棉花58.2万担,实现利润1454.9万元,上缴税金965.8万元。三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民勤县棉花公司为了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每公斤种子给棉农补贴1元钱,到2002年的12年间共补贴280万元。对个别经济有困难,暂时无钱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公司采取春借秋还的办法,保证了他们的需要。通过这些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棉花面积由2000年的3.8万亩发展到2002年的6万亩,棉花产量由4.8万担增加到8万担,综合效益由59万元增加到201万元。2003年,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 三、启示和意义 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赢得了信誉,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效益,也为自身的改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途径。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切入点就是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行动来争取他们的认可。永昌县供销社办的4个啤酒大麦专业社,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需,通过搞好农资供应,产品推销,利润返还,调动了农民发展啤酒大麦生产的积极性。去年组织入社农民种植8980亩,推销800万公斤,使各社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向农民返利10.2万元。专业社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入社农户络绎不绝,目前已由2000年的64户发展到目前的327户。镇原县庙渠黄花菜专业合作社通过34个示范户、200亩示范田辐射带动了全乡的黄花菜种植,目前已达2万亩,亩均较小麦增收6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众说:“花钱靠黄花,吃饭种庄稼”。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供销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要瞄准那些农民群众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或单个办不划算的事情,千方百计地把它办起来,并且要办好。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庆阳市供销社在及时制定无公害黄花菜制干标准,统一其商标、包装、质量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黄花菜等产品的A级、AA级绿色认证工作,为当地产品统一品牌和做大做强,进而走向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肃州区供销社围绕当地大宗产品,把帮助农民解决加工增值、销路不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已办起棉花加工企业5个,脱水菜加工厂4个。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既解决了农副产品多层次增值的问题,又解决了销售问题,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了供销社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2002年,全省供销系统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23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在扭亏增盈中的比重为60%。陇南地区供销社面对严重困难,积极开拓产业化经营领域,几年来,全区供销系统共筹措资金7812万元,兴建骨干商品基地65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15个,组建龙头企业12个,开发房地产和建设市场15万平方米,增值2860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实现收入5200万元,供销社实现产业化经营利润77.5万元,上缴税金52.5万元,成为扭亏增盈的主要途径。去年全区供销系统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5.3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56.2万元,同比增长25%。庆阳市贞源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生产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烟草等12种专用有机肥,凭过硬的质量在陕西、宁夏、新疆等省区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去年生产贞源牌精制有机肥4800吨,高活性腐殖酸液肥100吨,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180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 来源:总社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