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紧紧围绕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建设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3家,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124万亩,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27个,13万户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全市农户每年通过产业化经营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900多元。
(一)加快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并举,外引内联、改造提高并重,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借助外力引进一批。把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几年来,先后引进浙江横店集团、金瀚林果、绿宝庄园等一批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横店草业畜牧有限公司计划开发60万亩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实现草畜乳一体化发展。山东冬映红枣业有限公司,已建成5000吨保鲜库、1500吨枣干红和5万吨枣汁生产线,发展成为集科研、保鲜、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枣业龙头企业。
二是启动内力扶持一批。对原有龙头企业,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其膨胀壮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对骨干龙头企业,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共扶持了32家企业的58个项目。同时,鼓励引导民营业主和广大农民群众,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华誉集团形成了年加工肉鸡1500万只、冷藏5000吨、年提供鸡苗1500万只、存栏种鸡15万套和年产饲料6万吨的能力,公司的种养基地已拓展到39个乡镇,带动农户6500多户,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被评为“国家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凯银集团以花卉、蔬菜、林木、畜牧四大产业为龙头,下属10个企业,被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是深挖潜力改造一批。积极鼓励支持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商业、粮食、供销等系统的闲置资产进行嫁接改造,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抓住油田重组改制的机遇,充分利用其资金、场地、厂房、设备等,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二)大力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围绕市场建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全市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达35万亩。河口区文蛤养殖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海洋文蛤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广饶县花官蔬菜基地和垦利薄荷生产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是围绕优势建基地。充分发挥土地、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畜牧、水产、瓜菜、桑蚕、优质粮等一批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肉牛存栏24.5万头,奶牛存栏1.6万头,波尔山羊存栏1万只,是全国最大的波尔山羊纯繁改良基地之一。海淡水养殖总面积141万亩,瓜菜种植面积60多万亩,桑园8万亩。
三是围绕企业建基地。根据龙头企业发展需要,配套建设了一批基地。依托横店草业集团,发展牧草基地26万亩;依托冬映红枣业公司,发展冬枣密植园16万亩;依托华誉集团,发展了8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结合国家速生林项目建设,依托华泰集团发展速生林基地13.8万亩。
(三)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营机制。一是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各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形式,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对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的,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收购、返还一定利润及提供技术设备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发展水平较高的,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以土地、产品、技术、资金等形式入股,使企业与农户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建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农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努力提升市场的交易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全省率先建起了绿色产品配送中心,“凯银”特菜系列产品进入各大超市,并远销俄罗斯等国。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华誉集团今年投资近亿元,新建符合发达国家卫生要求、年加工2000万只肉鸡的生产流水线,冻分割肉鸡产品出口跻身全国前八名。
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户数在千户以上的龙头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0多个。以供销社等已有合作组织为骨干,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生资供应和销售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3个。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63个,带动农户15万户,半数以上的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接参与了产业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