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小康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因结构不合理、非农发展缓慢、农民负担、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不高、政府服务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存在多元化、不均衡、不稳定等问题,农民增收困难。由此而对如何实现农民增收作了些探讨。 一、农民增收现状分析 1、农民增收来源多元化。 1978-1984年农民增收主要来自于农民积极性提高和农产品价格上涨,1985年以后到90年代初则是靠乡镇企业吸纳了约1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90年代开始主要是靠8000万到1亿的农民工进城就业。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兴起,特别民营科技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来源呈现多元化.据统计,农民靠种粮增收仅占人均总收入的约15%,副业收入占35%(含经果林收入),非农收入占50%(含外出务工收入、经商、服务业、民营实体、本地工资性收入等)。但可发看出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已占相当比重,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减弱.1996——2000年农民的收入增长率依次为9%、4.6%、4.3%、3.8%、2.1%,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为1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收入增长率为4.2%,为短暂性恢复增长,增长基础极度不牢固,不能根本改变农民增收难这一事实。农民生产因规模过于细小,农产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有些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导致增产不一定增收。 3、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不明显.一是受农业科技转化率的提高和加入WTO后受国际大环境影,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加之绿色壁垒障碍和国外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的逐渐饱活甚至供大于求,农产品流通受到严重制约,农产品卖难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二是由于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许多乡镇企业破产,出现了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受到影响;三是由于社会消费量萎缩,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走低,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四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受规模、地域、自身容纳能力和市场需求等限制只能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加之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近期内对农民的普遍增收带动作用不大,农业缺少比较优势,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体现不出来. 4、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 农业本一直就是一项弱质产业,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近年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来安排农业生产,但面临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赚钱和短缺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出现了农产品一年涨、二年跌、三年四年全灭绝的现象。加之受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规模地有效转移无法实现,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 5、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未落实。被农民誉为继土地改革、联产承包现任制以后又一重大改革的农村税费改革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有限。从试点的情况来看,农民总的税费负担下降了31%左右,农民人均减负约35元,两工减少约10个,但中央支付却相应大力增加,仅2001年就支付600亿,相当于国家对农业所有投入的总和,县乡财政约有50%以上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农村各种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开展,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由于户籍、医疗、社保和农业相关法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效果还不显著,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协调。一是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离乡离土;二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农民离乡离土的政策未及时跟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的进展。 二、促进当前农民增收的对策 实现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发展、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科教文化更加进步、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一个关键又最基本的指标就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促进农民真正增收,关键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要在“农”外作大文章。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增收开展工作。改变过去政府强迫农民行动指令职能为引导或指导农民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围绕农民增收来开展。一是改变农村现有政权体系。通过乡镇、村级精简机构而缩小规模,从而节省运作费用,实现农民减负增收;二是帮助农村选好致富带头人。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一批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头脑灵活、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年轻人进入领导班子,为班子补充新鲜血液,增加活力,当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三是要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要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措施对外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投资,实现优势农业资源和资金技术优势的合理配置。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在实现农民增收过程中,政府通过农民培训学校、成人学校等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党员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四是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其他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五是筑巢引凤,协助企业抓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产品质量建设,培植种养植大户、培育市场中介。 2、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投入多少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科技技术攻关的投入,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农村小型水利、县乡村道路、农网改造工程、沼气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工程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增加农民在本地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一支能长期及时地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的高素质队伍,帮助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在加大农业投入时,一定要深刻认识“减负就是增收”的道理,切实把农村税费改革的工作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落实好。 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减负政策,要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坚决把不合理的负担砍下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要做好做活三篇文章。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建立基地,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规模上做文章,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二是在农产品加上做文章,农产品加工才能增值.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精心培育产业龙头,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对农产品采后处理的检验检测工作,使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带标识流通,保证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三是在市场流通上做文章,不管是粗级农产品也好、加工或精深加工农产品也好,最终都要在市场上流通,只有在市场上流通了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要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进一步优化流通环境,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农产品市场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 4、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关键是它能够尽快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当前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大部分的农户有一人在外务工的年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左右 .因此,政府要重视劳务经济的发展,利用人员广、信息灵等优势为农民进城当好参谋。一是加快软件建设,解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问题。从政策、户籍、工商、税收、医疗、教育、社保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为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服好务,促使劳务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二是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问题,保证土地产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农民,生不增、死不减,农户间、农户与企业间可以有偿转让,进城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他们万一失掉城市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是发挥优势发展,解决农窬鸵祷嵛侍?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区段.同时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市新增和农民进城就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