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克服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进行了全面部署。
杜青林强调,要确立统筹协调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协调,即统筹协调农业功能作用;统筹协调农业结构调整任务;统筹协调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统筹协调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业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收入思路。并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加大受非典影响较大产业的振兴力度、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产品促销和扩大出口工作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农业防灾抗灾工作力度、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在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增加农业投入问题;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加强农业资金和项目管理问题,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
杜青林最后强调,全国抗击非典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但目前对非典病原、病因和传播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诊断和治疗还缺乏有效的手段,疫情还存在反复的可能,绝不能放松警惕。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按照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的要求,认真落实经常性防范措施,制定周密的防治预案,加强农村防治工作的服务和指导,落实农村非典防治政策,坚决防止疫情反复。
确立统筹协调发展观 拓宽增加农民收入思路
杜青林指出,确立统筹协调发展观,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收入思路。统筹协调发展观,本质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区域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这个统筹协调发展观,谋划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协调”的思路,在各自的领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一、统筹协调农业功能作用。根据统筹协调发展观,要着力强化农业的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及生态环境四大功能,进一步完善提供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继续发挥好提供工业原料和出口农产品等功能,统筹协调农业的功能作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统筹协调农业结构调整任务。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观,做到农业布局、产品品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调整的增收作用。要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以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以质促销促增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大力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特别是外出务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统筹协调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尤其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统筹协调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营销、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等项工作,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强化农产品流通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对接,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通过抓加工和流通,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对增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统筹协调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业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体系建设,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整体效应。深化农村改革,当前重点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推进农业发展,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思路,开辟发展的新领域。通过采取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等综合性措施,实现农业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体系建设要抓紧筹划和尽早启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坚强有力的体系保障。
五、统筹协调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把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搞上去,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抵御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冲击,扩大农产品出口。农业增效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节本降耗增收的潜力。农民增收,一要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力度;二要通过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二、三产业,搞活农产品加工流通来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开辟“发展增收”的领域;三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来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科教增收”的步伐;四要通过改革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强化“改革增收”的动力;五要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打牢农民增收基础,进一步构建“投入增收”的机制。
加大八个方面力度 促进农民增收
杜青林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八个方面加大力度,认真贯彻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和国发[2003]16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部署,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
一、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
各地要按照年初的部署和要求,加紧制定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配套的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加大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和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高油高产大豆和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认真抓好高油高产大豆和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良种推广补贴的兑现工作,保证补贴真正落到农民手中;加强对高油高产大豆示范区的指导,着力提高大豆品质和订单履约率;及早筹划明年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建设工作,落实示范面积和示范区用种。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紧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力争把示范基地建成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和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抓紧筹划园艺产品非疫区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二、加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力度
针对上半年非典影响,要进一步做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对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切实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拓展农民就业面。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监测,跟踪了解农民工返城、流动情况,做好输出地与输入地的供需对接,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减少农民外出盲目性。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保护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督促用工单位及时足额兑现农民工工资,进一步清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大受非典影响较大产业的振兴力度
非典疫情对农业各行业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影响较大,要采取有力措施振兴这些产业。加快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牛奶等生产,积极扶持肉鸡和禽蛋业发展,遏制增速下滑的态势;认真做好种畜禽良种供应、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运销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优化水产养殖业结构,抓紧解决水产品运输不畅、生产成本上升和部分水产品压塘等问题,开拓市场,扩大出口。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实施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继续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搞好乡镇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农垦系统要加快推进垦区产业升级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发展种子产业、奶业、大豆产业、天然橡胶和无公害食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农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扎实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加快良种选育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在农村建立科技示范场、示范乡、示范村,开展农民培训。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抓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组织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多渠道争取资金,重点用于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农业部下达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要尽可能安排农民工参加,并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抓好农村沼气、草原生态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提高项目效益,真正使农村和农民受益。
五、加大农产品促销和扩大出口工作力度
非典对农产品流通影响很大,要大力开展农产品促销,扩大农产品出口,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继续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扶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疏通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积极推动七频道农业节目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做好农产品的促销工作,及时解决农民销售农产品的困难。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主攻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和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开发新的出口农产品,制定具体产品的具体出口策略。加大出口营销力度,搞好农产品出口的典型宣传,抓好农产品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好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出口退税等政策。今年11月份将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动员和支持有关企业和贸易商踊跃参展。
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
要抓住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关注、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时机,整体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部分植物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动物源性产品兽药残留超标和违禁药物滥用等问题。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扩大安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继续强化动植物疫病、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控与管理,逐步建立重要农产品、重要生产资料生产和经营的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扩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覆盖面,切实做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农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工作。通过完善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尽快使优质安全农产品形成品牌。继续加大种子、化肥、农药、兽药和毒鼠强等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农、渔民的教育,配合海关等部门,坚决打击走私。
七、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农业防灾抗灾工作力度
加强动物防疫,减少疫病损失,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要按照“分类管理、法定报告、早期预警、快速反应、风险评估、区域管理”的要求,抓紧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建立稳定的防疫经费投入机制,尽快落实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各项防治措施。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切实做好疫情追踪监测、疫区封锁和隔离带强制免疫工作,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强化动物检疫工作,坚决杜绝染疫畜产品流通上市,并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创造条件实施国际通行的非疫区认证制度。积极稳妥地做好动物疫病解密工作。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洪涝和干旱灾害严重,抗灾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要抓紧调拨、调剂救灾备荒种子、救灾化肥和救灾柴油,保证农民恢复农业生产的急需。洪涝灾区要及时动员和引导农民抓紧灾后补种、改种生育期短的农作物,切实做好动植物防疫防灾工作,尽快恢复灾区农业生产。受旱地区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等技术,充分发挥农机在抗旱保苗中的作用,尽最大努力减轻旱灾损失。在做好防灾救灾工作的同时,要引导农民进一步加强秋收作物的管理,搞好秋季病虫害防治,抓好秋季农牧业生产。同时,及早筹划明年农业生产工作。
八、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工作力度
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好新试点地区改革方案的实施,组织先行试点地区搞好“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继续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搞好村务公开工作,抓紧完善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和案件查处等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指导,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参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粮食主产区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抓好农垦企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研究探索垦区税费改革的政策措施。搞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跟踪掌握试点进度,为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打好基础。加强《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草原法》的学习宣传贯彻,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五大问题
杜青林最后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爬坡阶段,一些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尤其是新旧矛盾交织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非常突出。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以下五大问题:
一、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
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央反复强调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从全局和长远考虑的,是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未雨绸缪的战略思考。粮食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要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从过去的“藏粮于民”、“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转变,做到三者并重;进一步加强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进一步落实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及时总结、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的办法,并加快推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储备,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加工水平。
二、在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以各种名义随意圈占耕地,乱批滥占耕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日益严重。
土地征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开发区、园区建设为名,擅自越权乱批滥占耕地,层层克扣、截留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二是失地农民安置困难。目前多数地方主要采用货币安置的办法,使有些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依靠,有的甚至变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问题相当严重。
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二是搞低价流转,剥夺农民利益;三是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名为农业开发,实际是搞房地产项目。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必须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利益。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精神,依法加强征地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侵占农民集体土地的行为。对土地被征用而失地的农民,要给予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有条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地方,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决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建立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制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职责。
三、增加农业投入问题
增加投入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对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下降、农村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速减缓、信贷支农比重低和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多做工作,尽量争取各级政府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要调整投资方向、规模和地域布局,整合投资,集中向优势产品、产业和产区及关键环节倾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业信贷规模。进一步探索增加农业投资的新机制,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
四、农业生态安全问题
当前农业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源减少、退化严重。二是种质资源保护不力,外来有害生物大量传入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三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农业自身造成的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
保护农业生态安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农业生态安全。要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和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外来有害生物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灭除行动。加大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作力度,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五、加强农业资金和项目管理问题
总体而言,农业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是好的,但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当前各地在农业项目申报和管理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存在“三个忽视”的倾向,即忽视配套资金的落实、忽视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忽视建设项目的运行与效益,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工作。二是项目管理水平不高。项目建设的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执行不力,不少项目没有实行监理。同时还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挪用和挤占资金等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近期组织一次农业项目管理专项检查,通过查找问题,堵塞漏洞,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今后所有农业建设项目在立项之前必须明确项目法人,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项目监管责任人制度。要严格遵循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违规操作。完善项目申报、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摸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新经验、新方法,并逐步形成有效的制度,规范农业资金和项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