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之一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编者按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为扩大农村消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和系列调研报道,系统总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全面反映各地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
“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这些曾经是农民消费环境的真实写照。然而,一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十一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了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大幕。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部署,中央财政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力度逐年加大,从开始每年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亿元,累计投入43亿元,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延伸流通网络,把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送下乡,把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送下乡。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十一五”末,全国连锁化农家店达52万家,覆盖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在我国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逐步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
超市下乡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消费。标准化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夫妻店、小卖部经过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土台子、黑屋子”被打破,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引进来,农村商业面貌明显改善:统一标志、易于农民识别;统一布局、窗明几净,商品摆放整齐;统一采购,商品丰富;统一经营模式,明码标价,开架售货。同时,经营面积大幅增加,全国农家店营业面积近4000多万平方米,平均单店面积2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大幅增加,平均单店品种400种以上。
许多农家店还针对农民消费特点,增设了农村市场必需品,经营自行车配件和雨靴、胶鞋、草帽等农村传统适销产品,满足了农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所需商品,“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购物模式得到改变。
放心农家店保障了商品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质量,为农民消费系上了“安全带”。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农村,控制住商品采购渠道,是保障农村商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批知名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他们知名度高,具有较强的经营实力、完善的管理制度、诚实守信的经营道德,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农村,农村商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农家店统一配送率达到50%以上,据调查,95%的农户认为农家店商品质量提高了。
农村消费环境升级的同时,搭建起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前,乡镇以下的农村市场缺乏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夯实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编织了城乡商品流通网,修建起城乡商品顺畅流通的“高速公路”,破解了农村市场开拓的难题。“十一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支持建设2667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平均拥有0.9个,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加速形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增加,大大改变了农村缺乏配送中心、物流成本高的状况,增强了商品向农村的配送能力,促进了农村配送率的提高、农村物流成本的降低。同时,依托流通网络发展“一网多用”,一方面把工业品和服务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产品收进城销售,实现双向流通。
农村商品应急体系也得到了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中,都活跃在一线,是保障市场供应的骨干力量。
此外,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商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社会就业,带动就业近180万人。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连锁经营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组织化程度高等特点,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在流通领域的体现,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意义不仅仅是促进农村传统商业设施的升级换代,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不仅仅是繁荣农村市场,而是在市场机制下,对农村市场体系的重新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