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供销社的办公楼是个很奇怪的四层倒“凹”形建筑,看上去不像个正规的办公场所,然而穿过中间的空处却可以直接看到后面有一个规模很大、十分繁荣的商贸城。据当地人介绍,供销社办的这家商贸城在平邑县是数一数二的,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7000万元。 1998年3月,当刚上任半年多的平邑县社主任王光瑞决定将那幢曾经颇为气派的四层办公楼从中间砸开长17.6米的口子时,谁也没预料到楼后这个市场今天能如此红火。“当时,不仅班子内部争议很大,持续了半年才做出决定,就连平邑县城的老百姓也说‘供销社来了个败家子’,我的压力可想而知。”直到今天王光瑞对那种无人理解的境地还记忆犹新。 如今,50岁的王光瑞,面对困难更加坦然,因为他再也不像当年那样孤军作战了,在供销社工作的这七年间,他带出了一支人尽其才、同心同德、善打硬仗的队伍。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王光瑞1997年4月上任至今,全县15个基层社和县直公司的资产全部得到了开发改造,开发过程中拆除面积达8.6万平方米,减负减债达14695万元,社有资产由1997年的3760万元增至2003年的8165万元,解决了近千人的就业问题。 丰阳镇供销社主任左强说:“王主任领导的这届班子是平邑县社有史以来干得最漂亮的一届,没有王主任,就没有平邑县各级供销社的今天,这一点,我们一直心存感激。” “感激”、“感动”,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三位基层社主任和一位企业经理不约而同地说了类似的词语。
救兵心切—— 一个月跑三次法院
一种在工作关系中产生的感动与感激该怎么体会呢?铜石镇供销社主任付廷俊和丰阳镇供销社主任左强都是从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开始讲起的。 “1999年,我当时还是地方镇供销社主任,社里欠了农行260万元,当时我收到的传票可以论打数,作为法人代表我还被拘留过一天,逢年过节我就发愁,根本不敢出门。那段时间,王主任一个月至少去三次临沂市的中级法院,帮我们做工作。”左强说。 50多岁的付廷俊是位在供销社干了30多年的老供销社人,想起那段日子他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说:“2002年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一年被法院传了20多次,根本没法开展业务,我心想,供销社完了,没奔头了。着急时我还跟王主任拍过桌子、摔过椅子,但他却没跟我急过一回。他说,供销社有人、有地盘,通过破产重组、以资抵债甩掉包袱一定能活下去。现在看来,他真是一个务实、有办法的人啊。” 其实,几乎所有的基层社主任都是在打官司的时候与王光瑞有了第一接触。1997年秋天,25个企业有7个法人代表被法院批准拘留,办公楼的楼梯上坐满了讨债、上访的人。王光瑞曾经在法院工作过将近6年,没想到积累的那些法律专业知识一到供销社就派上了用场。他一边与县政府和法院沟通,一边加紧商贸城的建设,个别单位一时有问题难以解决,他就蹲到基层,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他给当时的工作定了调子: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曾经在天宝山镇凭着沂蒙山九间棚精神辉煌一时的镇党委书记王光瑞就这样接手了一个烂摊子。“你后悔过吗?”记者问。“从没后悔,越困难越有干头儿。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什么别的爱好,这辈子就想通过干事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看我有多大的能量,能做多大的事。我对职工们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拆散的大船三千钉’,只要人心不散,供销社就有救。”王光瑞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了供销社人的心。
保业心焦—— 上班先去县长办公室
王光瑞形容自己刚上任的头几年,四处奔波,日子就像是在热锅上过的。跑法院的同时,另一地方也是他最常去的。平邑县社监事会主任王守祥说:“王主任上任的头三年,上午很难在办公室找到他,因为他一早儿就直接去分管供销工作的副县长的办公室了,天天向副县长汇报工作,交流情况。” 要将政策用透用足,大概需要王光瑞这样的精神。通过他的努力,平邑县社所有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保系统发放退休金,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因为退休金的事上访闹事了。 从2002年开始,在平邑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平邑县供销社采用破产重组、以资抵债、闲置土地划拨部分抵债、资产回购(重组后企业将抵债的土地等资产从银行购回)等方法,使全县供销社系统甩掉近1.4亿元包袱,目前,贷款余额不足600万元。这点就让平邑县供销社的职工们死心塌地地服了王光瑞。 王守祥说:“后来有些地方来学习我们的资产开发、减负减债的经验,看了,听了,纷纷说学不了。回头看看,我们也觉得不易,拆了8.6万平米的房子,甩了1.4亿的包袱,这当中遇到的困难与阻挠何其之多啊。王主任给我们出了很多特别巧的对策,如果没有他这样的领导运筹帷幄,没有他这样的人缘和细致的工作,这个活儿不好干。” 王光瑞的人缘的确来自于他细致的工作。1997年刚上任,他就在人民商场南扩工程中碰到了最让人头疼的拆迁问题。包括众多县社元老干部在内的102户居民,坚决反对拆迁,王光瑞一家一户的走访了一遍,最后,顺利完成拆迁工作。 很多职工这样评论王光瑞:抓大不放小,既有远见、有办法,还谦和为人,不太像领导。而王光瑞这样说:“我在天宝山镇干了七年,管的就是路、水、电、小沟小河治理等等这些农民天天碰到的生活小事,但最后我们能保证户户通电、村村通柏油路、小流域治理全国典型,这就成了事业。心里只要装着职工、装着百姓,就是心里有一份事业,就不会怕困难了。”
点将心实—— 重用敢跟他拍桌子的人
有了人心,有了稳定的环境,王光瑞更需要一支战斗力强的将才队伍。 杨自民,土杂品公司的总经理,正是王光瑞一手挑出来的干将之一。1999年,烟花爆竹作为专营商品,从土杂品公司分离出去独立经营,80%利润来自烟花爆竹经营的土杂品公司成了一个负债1530多万元的“鸡肋”企业。没人愿意做这个企业的经理。这时,王光瑞看准了在柏林供销社干主任、30出头的杨自民。“我那时30出头,任性,容易激动,和王主任经常有分歧,拍桌子的时候也常有,但最后总是我输,实践证明他通常看得比我远五年。”杨自民认为自己无论从资历还是条件上当年都不足以胜任这项工作,曾经骑着自行车报到,当天又骑回乡里,不打算干了。而王光瑞正是看中他这股实在劲,他说:“杨自民实在、能干,做事执著,敢跟我拍桌子,要啃下土杂公司这块硬骨头就得用这样的人。” 如今,土杂公司成了净资产达1000多万元,年利润达100多万元的支柱企业。杨自民说:“有时压力大,一天能吸四包烟,但跟着王主任干,心情舒展,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这一生,有多大的本事都使出来就行了。”他说了一句与王光瑞惊人相似的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位基层社主任也有着和王光瑞相似的价值观。铜石镇的基层社主任付廷俊说:“其实以我的头脑随便干点什么小买卖都会比现在多赚几倍的钱,但我在供销社干意义却大不相同。我这里有52个离退休职工,26家遗属,13个退职、工伤人员,再加上现在租赁超市、柜台的人,也有百十号人,可以说在乡镇里保持了一方稳定,富裕了一方百姓。平时婚丧嫁娶,我们预约订货、送货上门,是农民离不了的知心社,这些都不是个人发财能拥有的。”这个老供销社人道出了供销社人的真心。 如今,王光瑞带着自己这班成熟起来的人马,加快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步伐,他自己也成了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和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大股东。2003年3月8日,他在去临涧镇考察工作的路上,看到当地的黄梨由于品种老化卖不出去,有些村民准备砍树。他马上让临涧镇供销社主任李祥乾把梨园承包下来,并从烟台引进韩国的黄金大果水晶梨进行改接,还请来了当年的下属,果树技术员赵学峰帮忙。3月18日,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一个有15户社员的果品合作社从决策到成立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看着一个个规规矩矩套着袋的黄金梨,赵学峰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是盛果期,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按目前价格算,亩产值可达6000元左右,是老品种的四倍。我准备留在果品合作社干了,跟着王主任做事心里痛快,而且这里也有我的用武之地。”这时,他的手机响了,原来是王光瑞打电话来问这几天浇地了没有。本想在供销社干完一年就走的王光瑞,就这样在供销社这个大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