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农田里,除了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还能种些啥?村里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咱家土地如何获得更大收益? 尽管占GDP的比重不足1%,但北京农业的功能依然不可或缺。北京农业作为典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展生态景观田建设,推动一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共赢的破题路径。近三年来,本市以品种、技术、模式为抓手,扶持了一批园区开展农田景观建设,并以北京农田观光季为平台,向市民推介了一批优秀农田观光点。 一、农田种景儿之品种 目前,北京市农田景观作物面积已达10万亩左右,景观田里适合种植哪些品种? 据市农技推广站副站长朱莉介绍,适合打造景观的作物包括以油菜、向日葵为代表的油料作物,万寿菊、草花、菊花等为代表的观赏作物,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牡丹等为代表的药用植物,以及以水稻、谷子、荞麦、高粱等为代表的谷类作物。近年来,根据市民京郊游消费习惯,农技推广部门推广了越冬早春开花植物,如兰香介、矢车菊、兰亚麻、虞美人等8个品种,以及晚秋开花的地被菊和翠菊等9个品种。 除了开展大田景观作物引进,本市还引进了具有景观生态功能的植物种类,近三年共引进157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匍枝委陵菜、八宝景天等生态护坡植物,可用于农田边坡的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绣线菊、野花组合等适合开花植物,可用于农田缓冲带建设,吸引传粉昆虫或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不同铁线莲品种,花色丰富,适合营造多彩的廊架景观;牡丹、薄荷等观食两用的药用植物,既能观赏,又能作为食材,可用于制作农家养生药膳;穿心莲、紫背天葵等适合作为盆栽的药用植物,可作为市民乡村旅游的伴手礼。这些丰富多样的景观作物品种将北京的四季串联起来,形成了“三月麦田踏青、四月油菜花、五月牡丹香园、六月玫瑰情园、七月草花世界、黄芩茶园、八月向日葵海、万寿菊台、九月风情菊园、十月观赏草畔”的乡村观光月历。 二、农田种景儿之 技术 种了大半辈子玉米、小麦的农户,如今想要改种景观作物,这传统的种植管理技术当然也得随之改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美观、生态、高效”为目标,三年来共开展技术研究28项,包括景观轻简技术、景观设计技术、产品开发技术三种类型。 在景观轻简技术方面,通过种子处理、引进机械等措施,提升景观作物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例如,针对黄芩播种费工、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等问题,开展了黄芩种子处理及丸化试验,在不影响发芽率的前提下增大种子体积,使其适于机械化播种。同时,引进小型药材精播机,在延庆和房山等地开展机械化播种试验,机械作业效率可达到130亩/天,比人工作业效率每人4亩/天要快30多倍。 在景观美化技术方面,通过同一品种错期播种,或不同景观作物品种搭配,可达到延长花期作用。去年春,油菜播期控制在3月18日至5月20日,全市观赏季从4月13日持续至7月15日,达到3个多月。去年,房山天开花海还利用不同颜色的郁金香品种,营造出了春日鲜艳夺目的条带景观,之后又利用不同颜色的百日草在夏季打造出色彩和谐的条带景观。在延庆井庄,以不同颜色的百日草为材料,以“火盆锅”logo为意象,在农田里种出了具有乡土气息的 “火盆锅”创意造型。 三、农田种景儿之 模式 想把咱家的农田也种出美丽的景观,不用自己摸黑儿瞎琢磨,农技推广部门已经帮咱摸索出了大田景观、沟域景观和设施景观三种典型模式。 ◆大田景观 传统耗水作物种植向景观田转变 目前,京郊的大田景观约有4.3万亩,主要以冬小麦、冬油菜、水稻、紫花苜蓿为主,以节水、节肥、节药生产技术为重点,形成节水生态冬小麦(小黑麦)+青贮(鲜食)玉米、观光生态冬油菜+向日葵、观赏生态冬油菜+夏水稻、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和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五种农田景观模式。 样板 顺义大孙各庄博特园景观田通过几年的打造,已由传统的玉米和牧草种植,变成了景观优美、环境生态的现代都市型农田。营造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冬油菜和向日葵景观,还示范种植了连翘、欧李、金银花、板蓝根、荆芥等十余种观赏性较好的药用植物。从单一集约化种植的玉米和牧草,到物种丰富的生态景观田,吸引了大量市民观光游憩,还带动了周边民俗村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旅结合结构调整之路。 ◆沟域景观 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京郊沟域景观约有7.6万亩,主要种植向日葵、花卉植物和药用植物,以旱作农业、周年覆盖、观光休闲等产业融合为主导,形成了以多年生中药材和功能型花卉为主的坡耕地观光生态模式、以林药间作和林菌间作为主的果林高效覆盖模式、以观赏草和越冬型花卉为主的梯田护坡模式。针对沟域民俗户缺乏特色问题,打造了以花卉、药材、葫芦、南瓜、向日葵、食用菌等为主题的庭院景观,开发了花卉宴、养生药膳、葫芦宴、南瓜宴四种特色民俗餐饮,促进农家院提档升级,打造属于沟域的舌尖味道。 样板 房山区韩村河镇天开花海示范种植冬油菜新品种1000亩,营造黄色花海景观,形成园区油菜花景观品牌,还示范了创意造型技术,打造“二维码”农田广告和大黄鸭、笨熊亲子图案,打造玉米迷宫,提升景观趣味性。通过农业景观和民俗旅游产业的对接和融合,景区1020家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318万元,以及花海经济效益70%的分红,户均增收5000元。带动周边新发展民俗户63家,为当地农民提供工程建设、景区管理、游客服务、特产销售等就业岗位621个。 ◆设施景观 引导生产型农业园区休闲化 京郊现有设施景观约2.5万亩,主要种植花卉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引导设施园区开展边角地覆盖、行道美化等生态景观工程,促进生产型农业园区景观化、休闲化等多元功能的实现。形成了休闲采摘型园区和生产型园区2种景观发展模式。 样板 通州区碧海圆农业生态观光园针对生产设施周边景观单一、棚档间存在冬春季节性裸露等问题,在设施周边种植了小面积观食两用黄花菜,改善了生产设施周边单一的景观效果;在园区道路周边种植了羽衣甘蓝,提升了景观效果;在围墙周边种植耐阴野花组合,进行生态覆盖;棚档裸露地种植了花生,解决了部分土地的裸露问题,把园区建设成了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休闲农业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