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供销社直属机关团委 2014年“每周一文”优秀文章 之一: 推荐者按: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更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青年人不要止于抱怨现实,而要珍惜现在,永远坚持理想主义,坚持担当精神,坚持乐观的正能量,因为“所有昨天不好的事情都是你的机会,别人在抱怨的时候才是你看到机会所在”。(直属机关团委)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马云(2014年6月29日) 首先恭喜大家,祝福大家,这是中国最了不起的大学之一,尽管在我心里面中国最好的大学是杭州师范大学。大家觉不觉得学校的知识总是不够用,但是社会上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杭师大给了我是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清华很好,但是清华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用的,而你们今天所得到这个能力是取得自身的能力。我看到今天那么多阳光灿烂的笑脸,30年后不忘初心,依旧是这样的笑脸,这才是成功。 我今天在这谈一下我的感受和体验,高考我并不算很成功,考了几年,我数学1分那是真的,第二年考19分,第三年考了89分,但我从来没放弃过。 我给大家一个提醒,一个建议,提醒是今天你们获得中国最荣誉的毕业书,但是那只是一张纸,只证明这四年或者六年,或者八年,你父母为你付了很多的学费,这是一张学费的通知单而已,告诉你付了那么多学费,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很多的模拟考,这仅仅是模拟考而已。也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们毕业于清华大学,请大家用欣赏眼光看看杭师大的同学,如果你毕业于杭师大,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因为这社会上永远充满变化,永远充满着各种奇迹。 人生最后不管今天多么的成功,刚才学会计的学生说的,你最后死的时候才能够看看你到底赢了还是亏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我也相信今天毕业以后在座很多人都很担心,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毕业以后我是学经管的,能当老板吗?我能找到一个好老板吗?能够找到好公司吗?其实这些担心都有,每天都有。我刚创业的时候天天担心能不能活下来,到后来我担心这个公司会不会长大,到今天长大了我担心它会倒下,现在的担心比以前多多了,我们每时每刻处于这份担心中,担心很正常,不担心才不正常。所以我想给大家的建议,也是真实的感受,这30年来,我天天在担心,但是我只是担心自己不够努力,我担心自己没看清楚灾难,我担心自己没把握好机遇。但有一点不用担心,你们一定会遇到眼泪、冤枉、误区、倒霉各种事件,一定会碰上,这个不用担心,你碰到这个就是早知道会来的。 另外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在座所有的人今天毕业于纠结的时代,这个时代看起来充满着怀疑,充满着各种的不信任,学校的老师对学生是不信任的,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媒体对大众不信任,大众对媒体不信任,甚至有各种的担忧,老百姓对政府也有各种的不信任。这世界看起来缺乏各种各样的机会,但这世界看起来又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这世界看起来年轻人似乎是可以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看起来年轻人什么事情又都做不了。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很恭喜大家来到了一个很了不起的纠结时代,因为纠结是一种变革,因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变革非常快速的时代。如果没有变革就不会有阿里巴巴的今天,阿里巴巴,马云有今天就是因为前30年中国的变革。 但是我想跟大家讲我心里的感受,未来30年中国的变革会更大,机会更大。从我这个行业来讲,这世界从IT正在走向DT,这两个字的差异其实背后的思想、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很大的差异。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什么是IT?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DT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的你才会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的转变,有这个思想转变产生技术的转变,技术的转型。 所以我想跟大家讲,所有的变革都是年轻人的时代。当然,麻烦也会更多,但今天我看到那么多人以后,我在想70%、80%要成为阿里巴巴的员工就好了,我就不用那么担心了,真的。未来30年我想跟随大家,是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是你们会把握这个机会。纠结、变革都是年轻人的机遇,也是这个时代的机遇。 不管你怎么看,我们经常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生意从来就没有好做的。年轻人纠结今天IT行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搞去了,我们刚出来也觉得机会给IBM、思科、微软拿走了,但是你要相信,30年以后的今天中国企业一定比今天好,一定比明天大,30年后富人一定比今天多,30年以后的文化一定比今天丰富多彩,30年以后的年轻人一定超越我们,这就是世界的变化。我爷爷说我爸不如他,我爸说我不如他,我觉得我爸比我爷爷厉害,我比我爸厉害,你们会比我们厉害。 在变革的时代我也特别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前30年我是坚持三样东西,我也希望大家去反思和思考这三样对你是否有用,就是三个坚持。第一永远坚持理想主义,第二要坚持担当精神,第三要坚持乐观的正能量。 我永远相信“相信”,我相信未来,我相信别人超过相信自己。其实阿里巴巴我数学不好,管理也没学过,会计也不懂,连预算报表到今天为止,财务报表我也看不懂,这是真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丢人的,承认自己不懂并不丢人,不懂装懂很丢人。我到今天为止没到淘宝上购过一件物,我没用过支付宝,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用,但我耳朵竖起来我老是在听支付宝到底好还是不好,因为我用多了我会捍卫自己的产品,但是我不用,你永远担忧自己,因为只有担忧让我晚上睡不着觉,只有我睡不着觉,这公司才睡得着觉。我们看了《中国合伙人》,这个电影很好,但是这个电影有很大的问题,男主人公老哭,其实创业者是不哭的,是让别人哭。所以我们永远相信未来,相信年轻人,相信别人,我如果不相信别人,阿里巴巴的程序写不出来,我不相信别人今天市场不会做的这么大,我们只是告诉大家什么是我们要坚持的。 第二个要有担当精神。支付宝今天存在巨大的争议,其实在2004年准备做支付宝,做阿里金融的时候,我知道有一天会碰到这样的麻烦,我也纠结过。后来在达沃斯会议上听很多的政治家、企业家在谈论,什么是担当。你觉得是对的,对社会发展有利,你真相信,勇敢的担当起来去做。我记得那次会议以后,我在达沃斯打电话给公司说,立刻、现在、马上去做,如果出问题我愿意去解决。去年年初在阿里金融内部的会议上,我跟所有的同事讲,如果我们对中国金融改革有激活,有创新,如果基于这个有人要付出代价,我来。我相信大家如果真的带着完善这个社会的希望,激活金融,服务实业,稳妥创新,我们一定越走越好,因为社会总会越来越清晰。 今天社会缺乏理想主义,缺乏担当的时候更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担当,不仅仅是你需要,不仅仅是社会需要,社会最缺的东西是最稀缺的资源,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最需要的事情才有成就。有人说这个社会非常大,每天淘宝有几千万笔交易在进行,几千万人把自己的包裹送给一个完全不相信的人,交给快递不相信的人,辗转反复几千公里送到另外一个人,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这是我们今天年轻人在以不同的方法,在以技术的方法在表达“信任”她真正存在。 第三个我希望大家坚持正能量,乐观的看待问题。我是犯过无数错误的人,今天阿里在前面15年内至少有100多次灭顶之灾都过来了,可以这么讲今天再来一遍,我们今天的人比那时候的多,我们今天的人知识和能力比那时候强,但是重新再走一遍我们一定走不出来。但是我们怎么走出来的?我们坚持乐观,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你不成功有人会成功,我们相信阿里巴巴,淘宝能做得出来,一定有人做得出来,我们相信有人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这些东西,只是看我们是否够运气。所以我后来给自己的座右铭,也是给所有年轻人,给我同事的座右铭,“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这就是残酷的生活。所以你今天必须很努力,才能面对明天的残酷,明天你必须很努力,才有可能看到后天的太阳,但是绝大部分人看不到太阳的。你光努力还不够,还有运气,运气从哪里来?运气就是把自己好的时候多想想别人,自己不好的时候多检查检查自己,我相信会走过来。 今天我看到大家的微笑,这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武器是用微笑化解所有的问题,我永远面带笑容,尽管我内伤很重。在中国要诞生了这么一家企业,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诞生,阿里巴巴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因为市场机制,因为一帮年轻人相信我,我们在市场上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来。 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都经历了无数的挑战,我跟公司同事讲,很多人说没有机会,我们从来就没赢过,我说你赢过,在出生之前赢的是几亿颗精子和卵子赛跑出来的,来到这个世界你就成功了,来到这个世界你们又经过无数的考试进入了清华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毕业证书,你们已经有良好的起步,良好的机会,有很好的基础。但未必有基础的人会赢,未必你今天跑得快的人还是能走的很快,这世界就像足球一样,是圆的。我没有想过杭州师范大学的人可以当经管学院顾问,感谢钱院长给我的信任。世界是圆的,所以大家记住,今天你最好,未必明天最好,今天你最差,社会给了你很多的机会,只要你把握,只要努力总会有机会。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永远相信你的对手不在你边上,在你边上的都是你的榜样,哪怕这个人你特讨厌。很多年以前我说,我用望远镜都没有找到过对手,人家说你好骄傲。其实他们没有听我下一句,我望远镜找的不是对手,找的是榜样。你的对手可能在以色列,可能在你不知道什么地方,他比你更用功,你今天获得了清华的毕业,不学习了,你不读书了,因为你觉得我毕业于清华,而那个人毕业于杭师大,他不断在学习,但他不断在努力,不断在进取。所以这一点是我希望给大家讲的,战胜你自己,这是真正的英雄。 我想我们人类今天共同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知识和教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但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什么是抱怨,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是机会。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这么好,跟阿里巴巴其实没什么关系,是中国原来经济的基础设施太差,我们相信了这件事情,走了十年而已。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超越了美国电子商务的总和,原因不是因为美国不努力,而是美国昨天的基础太好。美国没有互联网金融,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环境实在太好,根本插不进去,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太好,才给我们机会。所有昨天不好的事情都是你的机会,别人在抱怨的时候才是你看到机会所在。阿里有一样东西也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我们花30年走到今天,不是3年,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是战略,就是做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坚持理想,坚持正能量,坚持乐观,坚持脚踏实地。我们从来就没有做成过一件事情,今天想做明天成功,或者今年做明年成功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机会永远轮不到我。今天你们最大的资本是年轻,因为年轻你可以花十年时间打败阿里巴巴,打败淘宝,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也许只要五年,如果你希望明年就打败,你可能一辈子都打败不了。
之二: 推荐者按: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刘邦成就了帝业,而英勇盖世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历史会理智地告诉你,什么叫一人之智不敌万人之智,什么叫历史不因个人而改变,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毛奇志) 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 人民网 巴西世界杯落幕了,德国队夺冠。7场比赛打入18球,队中有8个人进球,与拥有梅西等巨星的阿根廷队相比,德国队胜在整体、赢在团队。诚如有人所言,一两个球星决定比赛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精神”,才是当今足坛的制胜秘诀。这次世界杯上,德国战车、橙衣军团、高卢雄鸡莫不如此,甚至还有一个久违的面孔也因此重回舞台:那就是比利时队。 小组赛全胜,进入八强,创造了比利时队1986年以来的最好成绩。但在此之前,这支球队登上新闻的常见方式,是不断爆出的球队内讧。其结果,是他们缺席世界杯长达12年。此番精诚合作的比利时队,出人意料的战绩,正应了写在比利时国徽上的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队员间的团结,相互间的默契,足以令人生畏。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团结的力量如此之大,其中的深刻启示,岂止在体育领域? 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国人并不陌生,以其命名的歌曲,已为几代国人传唱。“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更是横亘千年的古训。放眼我们的社会生活,从行政运作,到科研攻关,从流水线生产,到企业经营管理,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成员的通力协作、顺畅衔接,才能动如行云流水、静如山岳屹立,激发蓬勃向上的力量。 当前,创业兴业、改革攻坚,无不面临难啃的硬骨头。那些“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超人”,难以长久。更重要的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少了团队精神的感召,缺了团结氛围的凝聚,将会磕磕绊绊、举步维艰。不少教训就警示我们,如果心不齐、风不正,遇事相互拆台,履责相互推诿,甚至背后使绊子、捅刀子,一盘散沙的队伍,何谈凝聚力和战斗力,又如何能攻坚克难、善作善成?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带队伍是一门综合能力测验,既要有思想认识,还得有实践能力。曾经四分五裂的比利时队,何以拧成一股绳?关键在于主教练威尔莫茨双管齐下,一方面与球员深度沟通化解隔阂,一方面铁腕治军严禁拉帮结伙,这才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 这正说明,抓团结不是搞好人主义,领导者应秉持一颗公心,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多下活血化瘀的苦功,多做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努力,才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划出“小圈子”,搞“顺我者昌”那一套,自以为是“驭人之术”“管理之道”,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导致离心离德,结果是乱了军心、散了人心、误了事业。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一位管理学家发现,世界杯中大部分进球,都是“团队精神”的结果,即使是球星,也需要“打配合”。绿茵场上的竞技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法则不谋而合。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有力的团队就像凸透镜,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就像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把一起改变世界的声音传递到无穷的远方……
之三: 推荐者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善行善举,即须从礼让做起。制止社会种种不礼让、不文明行为,需要制度约束,强调有效的他律,更需要自律。有的国际地位,更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坚持走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路子。(王顺) 善行须从礼让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一直是一种倍受推崇的做人境界。孩提时代,就常听父母和老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尧舜禅让的传说。一个“让”字,让出了谦谦君子的风度,让出了中华民族的泱泱气度。时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善行善举,即须从礼让做起。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过“让泉”:(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相传欧阳修公最喜欢此泉,再加上有《醉》文引荐,泉的名气越来越大。曾与友人结伴游琅琊山,只见泉水从岩石中汩汩流出,经过石池,泻入山溪。泉眼边竖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一口“让泉”碑。凡来此地的游客,都挤在石池边上围观,想喝上一口清澈甘洌的泉水。然而一看见“让泉”二字,人们就会相互礼让,从未听说有为争水而发生碰撞、滑落山涧的事。 在安徽桐城,还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时任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家的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相邻。后来两家都要盖房子,于是为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立即赋诗一首劝导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吴家见状,感其义,敬其行,也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流传至今著名的“六尺巷”。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好生了得,可如今又到哪里去了?不朽的,只有万里长城。人世间一切无谓的纷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灰飞烟灭,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唯有人性的光芒,道德的力量。“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彰显的正是这种道德之光。 中国人向来以文明礼让著称于世。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本来应该是更懂礼知让崇尚文明,然而时下一部分人却不再识得“礼让”二字。媒体报道车辆、行人为抢道而酿成交通事故,为争座位恶言相加甚至大打出手,为争电梯而严重超员险酿大祸,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此种现象和行为,与古人的礼让精神,差别天壤。 礼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境界。说到底,是一种高尚品德和人格修养,是从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相反,遇事斤斤计较、相争不让,生怕吃一点亏,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往往因为对立情绪和敌意,致使本来很小的事酿成了大祸。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礼让、不理智而造成矛盾激化的事屡见不鲜,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在礼让问题上,榜样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不容低估。我们提倡人与人之间讲礼让,首先需要官员作出表率。“六尺巷”的故事就表明,官员礼让在先,百姓自然会跟着效仿。张英身居高位,却能教育家人要以礼待人,不与街坊邻居争利,这是颇值得玩味的。假如张家仗势欺人,动用地方官府治罪于对方,也许能将事态“平息”下来,但因此在历史上留下的就不是千古美名而是千古骂名了。不与民争利,向来是官德的重要方面。张英写给家人的信,之所以流传久远,就在于它彰显了这种不与民争利、不以势压人的官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制止社会种种不礼让、不文明行为,需要制度约束,强调有效的他律,更需要自律。常言道,“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如果人人都能学一学古人“让”的风格、“让”的智慧,行车让一让,购物让一让,进电梯让一让,进而扩展到名利上让一让,在个人得失上让一让,那么让出的,小至个人的心情舒畅,大到社会的和谐。否则,就像恩格斯所说,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摘自《 人民日报 》,作者:向贤彪)
之四: 推荐者按: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韩备提) 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人民日报评论部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土豪大院”“土豪婚礼”“土豪汽车”,“为土豪写诗”,“跟土豪交朋友”……“土豪”称谓的流行,勾画出转型期中国典型的精神世相。与其说是揶揄,不如说是自嘲、是焦虑。自嘲,是因为担心“豪”起来了却仍挣不脱“土”的羁绊;焦虑的背后,则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迷茫和向往。 思想的解放、经济的繁荣,让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聚焦“土豪”现象,无论是旁人的艳羡,还是“土豪”们自己的焦虑,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我们的选择看似很多,成功的出口却甚显单一。财富积累往往是头号选项,名利双收常常成为终极目标。人们步履匆匆,许多时候却不知道为何向前走;人们追求成功,却难得有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往往是,没得到不开心,得到了也不见得多快乐。 凭什么一只土豪金的手机,可以卖出离谱的价格?为什么那些炫耀式行善的“土豪”,可以无视众人的观感四处孔雀开屏?看似离谱的现象背后,其实有它并不离谱的社会心理基础。某咨询公司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有人总结,说这或许是“追赶型经济体”在特定阶段的常态。问题是,把成功仅仅定义为物质的富有,我们安于这样的常态吗?谁又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常态”? 与“土豪”相似,还有一个标注时风的流行词叫“高大上”,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什么才是“高大上”?开好车、住豪宅、喝名酒、穿名牌,如果这些都是的话,那么智识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心灵的富足、友情的温暖,算不算?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时移,今天的我们将什么奉为人生的“高大上”,才能呈现我们时代的精神疆域、不负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 富在我们之前的人,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的作者桑德尔早已有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显然,不是一切美好价值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不是所有社会生活角落都适用市场法则。赢者通吃的成功,对大多数人并非福音;金钱统帅的逻辑,更不是生活的理想图景。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前的清苦日子里走出来的中年人,还是已经实现经济自由、正在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人士,甚或仍在供房供车的所谓房奴蚁族,几乎没有人否认,物质的满足不能替代理想的境界。那么,怎样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如何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我们的精神空间、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与我们遭遇。我们挣扎,不全是为公平竞争奔走、向贫富差距宣战,更为了找寻宁静的幸福、单纯的快乐、踏实的收获。我们怀旧,不是真想回到过去,只是希望回答自己,怎样找回奋斗年代那种一往无前的意气风发? 为了这个答案,无数人已经上路出发。他们有的结伴“驴行”,到大自然寻找天人一体的契合;有的跟在扫桥爷爷后面举起笤帚,一笔一画清扫心灵的积垢;有的放下手头“高大上”的白领工作,只为给留守儿童点亮烛照乡村夜路的灯光;更多的人,则是努力从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抬起头来,传递一个励志故事,转发一则鸡汤微信,携手朝着那个让自己更心平气和的方向…… 前一段微博微信圈里,许多人一遍遍转发这样一段话:一位外国管理学大师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他由此担忧一种“集体智商的衰退”。这样的担忧,之所以在无数中国人心里激起共鸣,正在于见多了“毁三观”的故事,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其实是那样在乎、那样看重。 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是要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之五: 推荐者按:这是一篇让人放松的文章,在带领我们远离城市喧嚣的同时,带给我们些许思考。人接地气才能健康生长,同样我们的供销事业只有接地气才能蓬勃兴旺。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愿大家在工作中能够深入基层去汲取营养;在工作之余,也勿忘远足郊外去感受那大地孕育的生机与希望。(张建波) 地气重凝 ——厉彦林《 人民日报 》 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对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颗粒归仓;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吠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和地气的纯正。 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捂出来的, 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我陡然想起一句老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肯定就是地气积蓄的能量、涵养的元气。 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之六: 推荐者按:《决定》不仅为当下,更为未来的治国理政确立了长久的路线和路径,是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之计。(任艳) 四中全会的五大“看点” ---新华网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基于党中央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作出的治国理政战略部署,不仅是对法治地位的极大提升,也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转折和新起点,具有里程碑意义。笔者梳理,四中全会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新亮点,也称为五大“看点”。 看点一,高地位。四中全会首次对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专门作出决定,把依法治国置于党治国理政的高地位。这一点有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一是内容决定地位,四中全会的内容是关于依法治国的重大、重要事项安排,决定了法治的权威和高地位;二是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无论是从建党、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看,还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程看,此次全会对法治的重视程度均是前所未有的。 看点二,大转折。十八届四中全会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些转折包括:在对法治崇高地位和重大作用认识方面,从过去认识“法制”这个制度性现象,提升到认识“法治”这个系统性现象;在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方面,把法治上升到治国理政战略的高度,确立了法治决定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法治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依法治国路径方面,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个路径实际上揭示出了法治建设的规律性和联系性。 看点三,新起点。四中全会确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但在这个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起点。这就是通过依法执政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法治方式推进现代化建设,在法治轨道内全面深化改革,从权力反腐走向法治反腐,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建设推进。 看点四,重内容。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明确了依法治国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看点五,深意义。四中全会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治国理政方略方式上有战略转折的意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四中全会不是就法治建设的局部问题和某些环节进行制度规定和程序规范,而是对治国理政的战略、道路、原则、方向等决定国家和民族全局的问题作出政治上的选择和安排。《决定》不仅为当下,更为未来的治国理政确立了长久的路线和路径,是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之计。(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 教授 博导) 之七: 推荐者按: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时下,人们常以这样的话来诟病传统精神的败落,哀叹那些曾经固若金汤、不容更改的“旧式家风”之不存。在旧的道德在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型期遭遇不断冲击和质疑的同时新的“家风”正在重生。那些有益于社会的良好风气,有益于个人适应社会的“良风”,也一定会在大浪淘沙中成为大家所接受的共识。而这个重生过程也不会停止,因为只有不断地顺应时代和个体新的需求,在旧的经典中注入新的精神,“家风”才会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得以生生不息。 (冯娜) 重提“家风”是文化回归与重建 ----崇石(摘自《今晚报》2014年2月11日) 新春期间,央视派出几十路记者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海采,网友也纷纷通过微博、微信互动。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很多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家风”这个词,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已较长时间了。虽然说在头脑中还有这个概念,但早已模糊不清。毕竟,现在已极少有大家族,三口之家的家庭占了多数。“家风”这样一种基于传统大家庭聚族而居的概念,在今天这样的小家庭中难以完全重现。 所以在记者的采访中,对于“家风是什么”便会出现种种可笑的回答。有小男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日打我一次;有老大爷说,“家风”就是工资卡全交老婆;还有小朋友说,“家风”就是坚决不能泄露家人信息。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齐家”被列在“治国平天下”之前的时候,齐家的关键性便不言而喻。齐家很紧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家风正,家庭自会出国之栋梁,家风不正,自会出不良子弟。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 自古以来,凡是名门大家,无不重视家风。甚至那些草根家庭,只要有一些传统文化在其中,便也对家风百倍珍视。这种精神与文化传统,不仅是着眼于当代人,更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培养与熏陶,故有一本本的家训传世。无论是《颜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都已成为文学史、教育史上的经典。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的家庭氛围,对于人的成长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向下一代人传递着正能量。 但是也要承认,今天因为时代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风这一词汇渐渐较少听到了。这是不应该的。今天的中国人,对于家风,不能仅仅狭隘地理解为封建时代大家庭才有的东西,而是必须看到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又是谁的影子呢?一代一代人,其实都是家庭的影子,是家风的影子。“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现在的人们,为求名求利求富贵奔忙着,又有多少懂得其中的真味呢? 现在重提“家风”,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过,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中国历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如今屡现的父子齐受贿、夫妻同被审等现象,不正是清白家风荡然无存的反映吗? “家风是什么”,不仅普通公众,特别是身为领导干部者,更得沉下心来好好思索一下这个问题。家风与政风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很多贪腐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庭这道“防火墙”完全无效所致。家风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情怀;家风不正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民风与政风。
之八: 推荐者按:人生活在环境中,总是会受到环境制约。但最终能有何种人生状态,关键就看在特定环境中的选择。怨天尤人、自甘堕落,如此随遇而退,注定会日子越过越潦倒。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随遇而安者必然碌碌无为。平凡不平庸,耐得寂寞和艰辛,不管在哪里都扎根奋发,随遇而进者必能赢得出彩人生。(王顺) 走出“生活在别处”困境 ——柳根(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3日) 上海环卫工李影不因工作平凡而小看自己,她创造了环卫业公厕评价标准——厕内无异味、地面无水渍、便池无积垢、门窗无灰尘、挡板无涂鸦、屋角无蛛网;她还自创了公厕工作歌……她说:再平凡的岗位都有拓展的空间,关键是看自己能否放平心态,专注当前;不因异样眼神退而却步,一心一意扑在岗位上,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青海省境内祁连山脉冰冻圈里,有一对冰川科学家夫妻。丈夫陈仁升整天跋涉在黑河干流水脉沿线,记录观测水文变化,为一个数据,常徒步冰原近百公里。妻子杨建平调查冰冻圈对居民生活影响,徒步走遍了祁连山。陈仁升的研究是好几个省区掌握水情水量的依据,杨建平也已出版了冰冻圈专著。他们长年生活在异地,不因艰辛环境而“忘了散发芳香”。 诗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这正是李影、陈仁升们人生奋斗的写照。的确,人生活在环境中,总是会受到环境制约。但最终能有何种人生状态,关键就看在特定环境中的选择。怨天尤人、自甘堕落,如此随遇而退,注定会日子越过越潦倒。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随遇而安者必然碌碌无为。平凡不平庸,耐得寂寞和艰辛,不管在哪里都扎根奋发,随遇而进者必能赢得出彩人生。 “生活在别处”,诗人曾如是感叹。今天,社会固化结构早已开始打破,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后天奋斗取代先赋环境,生活在异乡别处已经成为常态。问题是,有的人不管生活在哪里,心态上都是“生活在别处”。似乎别处皆“柳暗花明”,自己所在之处永远是“山穷水尽”。哪怕处境还不错,也依旧抱怨不断。或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或抱怨干事创业条件太差,或抱怨人际关系复杂。如此,不仅坏了心境,也误了前程。 不知始于何时,“副科病”流行起来。有研究称,从科员到县处级干部升迁比例仅为4.4%。因多年都是“副科”,不少人自嘲患了“副科病”。于是,升迁焦虑与日俱增。或认为是组织上亏欠了自己,长吁短叹,情绪低落;或萎靡不振,无心干事,沉溺于玩乐;或丧失信念,把提拔无望当成堕落理由。医治“副科病”,需要深化改革畅通上升渠道。不过,越往上走职位越少也是规律。职级再低都应视权力为责任,“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沉下心来,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作为的空间将无限宽广。 “生活在别处”,往往因受困于“假如”。每每幻想着,假如我能如何如何就能怎样怎样。有“假如”也是人之常情,因“假如”放弃此处此时努力就是误区了。诚如曾国藩所言:“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也是因先贤们明白,人应有理想追求,但不能苛求客观环境理想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都不坠青云之志,顽强而倔犟地生长,方能既不负人生,也不负苍生。 大千世界,各处都有独特美丽。只要你留心,随时都能从“此处”发现美好。不管身处何地、从事何职、遭遇如何,人人不忘“散发芳香”,每个“此处”才会越来越美丽。重要的是,得有责任担当。此乃为人从业之本,也是超越功利后的人生信念。“个人责任没有替代品”。人人从“此处”发力,“向下扎根,向上开花”,祖国这座大花园就会愈加繁花似锦,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
之九: 推荐者按:小到具体工作,大到地方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倘若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只扫自己的“门前雪”,就难有整体和全局的胜利,说不定还互相掣肘,甚至产生内耗。要干好大事,就需要各方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打破那种“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焦国栋)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人民日报》(2014年06月13日04 版) 一个人玩魔方,世界纪录是7秒左右。假如6个人玩一个魔方,每个人负责转好一面,就至少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各自为政,转好一面,乱了五面,即使是世界冠军,也可能成为胜利的“绊脚石”;另一种是相互合作,按步骤来,依规律办,不抢功,不作梗,高效码齐六面。 玩转“多人魔方”,就必须讲究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互利共赢,为政干事也是如此。小到具体工作、项目建设,大到地方发展、推进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倘若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只扫自己的“门前雪”,就难有整体和全局的胜利,说不定还互相掣肘,甚至产生内耗。 贾谊在《过秦论》里说,六国“会盟而谋弱秦”,“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最后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惜乎六国,纵有吴起、孙膑、乐毅、廉颇等军师名将,也只能功亏一篑。可见,各有怀抱,貌合神离,干不成大事。 要干大事,少不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今天的莱茵河美丽流淌,过去却也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流经9个国家,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为了恢复莱茵河生机,9国成立保护委员会,塑造了跨国河流治理的典范。事实上,国与国之间也好,地区与地区也罢,要想把一件造福当代、福泽子孙的事情干好,莫不需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打破那种“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实践看,这种思维依然存在,甚至还根深蒂固。有的地区,上游发展好,污染转下游。有些部门,惧怕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不主动不配合,沦为“肠梗阻”。有些领域,“九龙治水”,谁都想管一点,什么也管不好。从表面看,各吹各的调,各有各的理。但在实质上,难免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打自己的“小算盘”,却都不积极、不擅于下好“全国一盘棋”。 我们常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事实上,今天一地的发展,不仅需要着眼全局来谋划,也需要在全局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否则,全局不好,局部也最终好不到哪里去。作为领导干部,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不仅心中要有大格局,也要有大胸怀。倘若放不下“追名夺利”的利己诉求,抛不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迷思,推不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心墙,治理能力如何能提升?怎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今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在公共治理各方面,打破了这种“一亩三分地”思维,局面必是别有洞天。 之十: 推荐者按:只有做到了“三严”才能够做到“三实”;同样,只有做到了“三实”才能够做到“三严”。(焦国栋) 在“三严三实”中实现人生价值演讲 ----新华每日电讯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领会“三严三实”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更好履行共产党人的崇高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加强自身修养的行动指南。每个人都在探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在工作生活中贯彻“三严三实”的要求,正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和必由之路。 贯彻“三严三实”的要求,首要的一条是做到“严”字当头。从历史上看,从新近的事例看,很多栽跟头的党员干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能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公德不顾,帷薄不修,似乎头脑中只装满了各种私欲,手中的权力只是实现这各种私欲的工具,结果灵魂掉入黑暗的深渊,同时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相反,那些为人民建功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没有一个不对自己要求严格,也没有一个会滥用职权。 人生在世,无非是做人、做事,党员干部自然是在做人、做事中做官,做官也就是做事、做人。做人不实,无法做人;做事不实,难以成功;做官不实,祸己害民。前人说得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更何况党员干部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做出来的,党员干部的“道德文章”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人心中,岂能不奉“实”字为金针,时时处处警醒激励自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练多了“虚”功,做多了“虚”事,则可能无往而不“虚”,心也一天比一天“虚”,又如何能收获实在的人生? “三严三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做到了“三严”,才能做到“三实”;同样,只有做到了“三实”,才能做到“三严”。自奉甚俭、自律甚严者鲜不“实”,追求生命有重量、有质感的人鲜不自“严”。如果有党员干部作风飘浮、好大喜功,却宣称自律甚严,我们可以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一种虚伪;如果有党员干部沉迷于灯红酒绿、夸夸其谈,却宣称自己脚踏实地,我们同样可以不客气地指出这也是一种虚伪。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对照自己的言行,看看是不是走在“三严三实”的正确道路上;如果偏离了“三严三实”的轨道就要迅速加以纠正,如此才不至于使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 对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贯彻“三严三实”还有更高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像普通党员干部那样做到“三严三实”,这是起码的要求,但不能也不应满足于此。如果队伍中存在背离“三严三实”的表现甚至消极腐败现象,党员领导干部不去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离“三严三实”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三严三实”不仅是党员干部加强个人修养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必须充分体现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