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土地托管解决“谁来种地” 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记者张志龙)“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有不少人这样认为,但记者近日在山东枣庄、临沂一些地区采访发现,供销社主导建设的为农服务公司开展的土地托管服务,已经成为农民信赖的“田保姆”、“田管家”,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吸引一些“70后”、“80后”投入农业的“新蓝海”。 见到枣庄滕州市大坞镇战河村农民冯振芳时,他干净的衬衣、黑亮的皮鞋让人眼前一亮。2014年,36岁的他和村里另外几个年轻人从大城市返乡,把村里的310亩地全部流转过来,种植小麦和玉米。 “刚开始也在摸索,打药、施肥等管理都不专业,第一年就赔钱了。第二年就逐步托管给老周他们了。”冯振芳说,开始村里人都不理解,说好不容易有出息走出乡村了,还回来折腾啥地,干不好。 老周名叫周广建,是大坞镇为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老周说,签的是正规托管合同,给冯振芳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部服务,保底亩产1000斤麦子,达不到按比例给补上。 信心从何而来?面对疑问,老周说带大家参观参观。 在农资服务大厅,智能配肥机很惹眼。老周介绍说,它可以根据土壤的化验结果配出有针对性的肥料,“一户一测土,缺啥把啥补”。在农机服务大厅,几十台先进的红色小麦收割播种一体机等整齐排放着,“这个拖拉机可以深耕深松到35厘米,激活土壤肥力。”在中心院子里,两台烘干机已在夏收前检查完毕,随时待命…… 这还没完。老周胸有成竹地说,更关键的是整合了种粮能手、农机手等一批专业队伍,“专业人干专业的事,不怕干不好。” 适度规模生产可以带来规模效益。临沂市供销社在多地实验中得出的数据显示,大田全托管服务,每亩小麦可以节约70多元,玉米节约80多元,再加上增产的因素,平均每亩农民增收200元以上,关键还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能实现劳动力转移和致富。 增收的效益到底从哪里来?其中农业新技术、先进农机的应用支撑作用明显。郯城县杨集为农服务中心通过推广“水稻软盘育秧”等种植新技术,节省90%的育秧用地,缩短育秧时间20-25天,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种植收益。此外,统防统治、良种良法、农资统一采购、为农服务中心云平台的建设等都有利于种植收益的增加。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利用还实现了绿色发展。 枣庄市供销社主任曹士清认为,土地托管,包括以“耕、种、管、收、加、贮、销”一条龙的“保姆式”全托管或两项以上服务内容的“菜单式”半托管服务两种方式,以服务适度规模的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攻方向,以为农民增产节支提效为根本目的,既体现经营性,又体现公益性。 不过,在散户农民依旧是种粮主力的山东,又如何享受到这种服务呢? 67岁的大坞镇休层村村民庞德金年纪渐大无法劳作,儿子儿媳又远在上海打工,家里的四亩地渐渐成了“累赘”。前两年,村委将包括庞德金在内的村民的2700亩地集中起来,推平垄背、连片成方,不仅为开展托管服务提供了条件,还能增加10%左右的耕地面积。 休层村书记梁西银说,村里附近是矿区,打工的多,家家户户都不想围着那二亩地累死累活。庞德金说,一亩一年流转费用1100元很合适,自己种还不一定能赚到这个钱。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到底如何考量?这在山东枣庄、临沂的土地托管实践中已逐步有了答案。截至2015年底,临沂市供销社托管土地212万亩;枣庄市供销社托管土地82.7万亩。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外出务工农民既得收益又能放心的生产方式,也逐渐成为农村稳定的蓄水池。 山东省供销社主任侯成君说,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充分释放了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化解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探索出了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