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今年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尽管遭遇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异常波动的市场环境,但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总体供求平衡,市场供应充足,交易活跃。受成本上涨、政策托市、特别是通胀压力等宏观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整体上涨格局。按照“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2012年调控物价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任务,而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的稳定是整体物价稳定的基础。 2011:农产品价格整体上升趋势明显 纵观2011年主要农产品市场,稻谷、小麦、大豆价格稳中有涨。玉米、棉花、猪肉、食糖等产品价格纷纷突破历史高位,再创新高。在大部分品种供给基本充足的情况下,仍出现价格整体上涨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生产成本普遍增加,二是国家逐年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猪肉等部分产品供给失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外游资炒作以及自然灾害因素影响。 2011年人工成本、农资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农产品生产成本也随之上涨。根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的小麦生产成本调查,2011年河南小麦每亩种植成本为704.7元,同比增长20.5%。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影响了农户的实际收益。虽然2011年河南小麦产量及收购价格比上年有所提高,但每亩净收益和现金收益均出现了下降,其中净收益下降幅度高达52.4%。未来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紧缺趋势更加明显且程度更加严峻,农村劳动力大量流转、人工成本上涨难以逆转,农业生产成本将呈上涨格局。 由于2011年粮食价格呈稳中上涨格局,稻谷、小麦国家最低收购价,玉米临储政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粮食收购主体主要以粮食购销企业、面粉加工厂、饲料企业、个体粮商为主,粮食价格政策市特点有所弱化。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政策手段。如何在政策调控和市场调控中把握两者的关系,如何科学界定国家指导价格水平,使其既发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是今后我国粮食调控政策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2:农产品市场供给有保障 我国粮食连续八年丰产,总产再创新高,国内供给充足,而且由于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前景黯淡,抑制了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刚性上涨、国家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以及稳定生产的政策取向,粮食价格总体上仍然有可能保持稳中上涨格局。由于上年农户补栏积极性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增长,母猪产能恢复且有所增长,未来猪肉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考虑到生猪生产周期和当前供需形势,未来一段时间内猪肉价格高位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按照“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2012年控物价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完善市场调控方式,2012年小麦与稻谷最低收购价均已先后出台,对继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但最低收购价正在面临两难境地,过高可能扭曲粮食市场真实价格,过低又难以反映生产者的真实成本与收益。从实际情况看,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是建立与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二是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丰富市场调控手段。完全自给的品种可继续延用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外依存度大的品种可探索建立目标价格为核心的价格补贴机制。三是政府要综合运用生产、市场、流通、库存、进出口等手段有效调控市场。其次要探索建立支持生产者的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制度。利用各地已经建立的价格调节基金为基础,再加上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等构成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并通过与农业政策性保险结合,对生产者进行适当补贴。即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在规定水准以下时,其差价额的大部分由以上风险基金进行补贴;其余部分差价则由生产者自负风险。这项工作可先在正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进行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