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评定,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于2月27日揭晓,359家企业榜上有名。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一支以125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1万多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0万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 政策加力“龙”更壮 自2000年首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这12年是国家对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12年,是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的12年,更是龙头企业带农惠农效果日益凸显、影响力日益提升的12年。 2011年8月30日上午,农业部机关大楼里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新希望、伊利、三全、雨润等多家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济济一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座谈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八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商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大计。这只是近年来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小片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财政方面,中央连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生产基地、开展技术改造、推进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品牌推介、培训基地农民。在税收方面,2001年明确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这一优惠政策扩展到符合《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2002年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在信贷支持方面,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把龙头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农业部还分别与农业银行、农发行下发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建立了会商制度。中国证监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各地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龙头企业发展加力。2010年,仅省级农业产业化财政项目资金就达25.7亿元。广西从2002年开始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扶持资金由2002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万元,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银行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吉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业产业化30户重点企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产业化专项资金在2亿元以上。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为中小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缓解融资难问题。 良好的外部环境,给龙头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到2011年底,全国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近100家,超过50亿元的62家,超过100亿元的达到24家。 强基保供“龙”先行 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龙头企业不辱使命,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勇挑大梁。到“十一五”期末,全国近10万家龙头企业联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占农业生产总规模超过40%,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的农产品订单采购额比“十五”末增长了1倍多。许多龙头企业作为国家和地方粮食、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猪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储备的定点企业,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骨干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有28万多个,带动了全国60%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70%以上的畜禽饲养量和水产养殖面积。产品涵盖种植、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各个领域,经营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现在,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量的2/3以上,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 提升品质成为龙头企业的自觉行动。2002年2月5日,厦门银祥集团的“银祥放心肉”在厦门同安区两个农贸市场首次挂牌上市,并做出了让消费者安全放心的十大承诺,还投保每单理赔金额最高达10万元的质量责任险。40头猪3200公斤肉不到2个小时就销售一空。为进一步将“放心肉”做大做强,银祥提出“新鲜、安全、卫生”三大保证,从饲料供应的源头、生猪养殖至屠宰加工、产品配送、销售,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消费者只须认准“银祥”品牌即可确保食无忧。银祥的无公害猪肉标准,成为国家无公害食品行业后来的参考标准。 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2011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投入381.5亿元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其中自建高标准种植基地4700万亩。浙江中味公司在引进黄缨椒种子的基础上,杂交分离培育出新一代高产优质黄椒品种,自建高标准原料基地1.5万亩,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3.5万亩,亩产提高了15%。 品质提升方能打响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在他们建设的高标准生产基地中,积极实施“三品”认证,带动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品牌认证,截至2010年底,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达到2.17万家,9708家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很多龙头企业把标准化管理延伸到流通领域,中粮、伊利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奥运会和世博会食品供应商,产品在境内外展销会上崭露头角。 科技创新“龙”飞腾 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龙头企业功不可没,这个群体已逐渐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共投入科研经费772亿元,年均增长18.7%,2011年江苏雨润集团科研经费已达到6.3亿元。河北君乐宝乳业公司研发投入连续5年超过年销售收入的5%,接近发达国家企业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 站在产业转型的最前沿,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一批批自主研发成果纷纷面世,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填补着一项项国家空白。近90%以上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60%以上的企业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认定或奖励。厦门银祥集团建立的“肉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实验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益盛药业集团开发的西洋参二醇皂苷(甘)获得国家中药一类新药发明专利,并纳入国家“863”科研计划。江苏恒顺醋业公司致力于现代新型调味品和食醋延伸产品的研究,开发出醋胶囊、奶醋、醋食品等新产品。 从科技创新中,企业实现了核心竞争力和效益的全面提升,走上了内生成长的良性轨道。宁夏百瑞源公司从德国引进世界一流加工设备,采用新的萃取工艺,从枸杞中提取叶黄素和枸杞多糖制成软胶囊,提高了枸杞转化率和功能附加值,使枸杞干果的经济效益增长了7倍。江苏南京桂花鸭公司新建的生产加工基地,全部采用国内一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成为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咸水鸭深加工基地,产能提高了50%,加工损耗下降近一半,综合效益提高了30%。 科技创新的成果只有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中国茧都”江苏东台富安镇,2002年发展养蚕业之初,由于技术不过关,曾有122户蚕农的蚕儿上簇营茧前大量死亡。江苏富安茧丝绸公司的蚕桑技术骨干到蚕农家一住就是半个月,补蚕种、授知识、传技术,当地农户将富安的技术员亲切地称为“蚕农保护神”。如今,晋身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富安茧丝绸公司已先后向蚕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富安模式”带动了8万亩桑田基地和5万户农户,以当地三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农民80%的收入。 龙头牵引富万家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数以万计的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主体。截至去年,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1亿户,户均增收2400多元。2002年~2010年,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投入资金年均递增17.2%,达到1579.6亿元,其中改良土壤、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62.4亿元。农业生产、流通和投入领域全面开花,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当之无愧的领头兵、排头雁。 2011年11月,青铜峡叶盛镇种粮大户王贵斌的银行卡收到了188.6万元的现款。这一年,他与宁夏法福来面粉有限公司签订了“富硒水稻”的种植合同,一举承包了村里的510亩土地。按合同如期交售富硒水稻后,百万现款就在第二天打到了他的银行卡上。“有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头,我们农民种田才有底气。”像王贵斌这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底气十足,勤劳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 据了解,到“十一五”期末,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辐射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数占组织总数的80%以上,带动农户数超过全国农户总数的40%,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年均增幅近10%。龙头企业还积极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产品收购、仓储运输、市场信息和技能培训等系列化服务,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十一五”期间为农户垫付的生产资料资金年均超过300亿元。 龙头企业除了带动农民直接增收,还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对基地农户统一提供优良品种、适用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以畜禽养殖为主业的广东温氏集团逐渐形成了专家队伍、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养户助理员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立起一支有810多名技术人员和2100多名养户助理员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据调查,2010年全国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技推广人员达21.5万人,约占全国农技推广人员的27.7%。近年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网络课堂等形式,对基地农户开展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会管理、能帮带发展农业生产的农民种养能手。“十一五”期间,龙头企业培训农民资金累计达260亿元,年均培训60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