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供销社驻泗水县杨柳镇老泉村“第一书记”立足长效为民服务—— 将市场机制引入田间地头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8月13日,正值太阳在头顶上,70岁的老泉二村村民钱玉伦坐在自己的地头上,看着比往年同期高出一拃多的玉米,不由地笑出了声:“交给他们种,比自己种得还好嘞!” 老钱年后一直在县城为小女儿看孩子,就把自家的6亩地托管给了县供销社,因为是第一年托管,老钱在县城抱着外孙子,却一直放心不下乡下的几亩玉米。抽这次的空回来,看到玉米长势不赖,老钱也就放了心。 今年4月份,作为第三批省供销社派驻泗水县杨柳镇的“第一书记”,赵德利、名金广、刘根三人来到老泉村。他们立足工作优势,在村里搞起了土地托管,建起了村级的商业综合体,将市场机制引入了贫困村,“我们只求搞好‘顶层设计’,不求面面俱到。”驻老泉二村的“第一书记”赵德利说,帮扶时间有限,授之以 “渔”才能凸显长效。 “第一书记”刚来到老泉村就指导组建了泗水县供销社下属的泗水县亨泰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在老泉村组织了2块共150亩的土地进行托管试点,从6月份收割小麦开始算起,农业服务公司就为老百姓“打起了工”,这也标志着泗水县大田土地托管迈出了第一步。 土地托管,不同于土地流转。它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不改变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形式灵活”的原则,由供销社以低于同期市场价格实施的土地规模化服务。 “农户将土地托管给供销社,相当于为孩子请了保姆。”赵德利说,不过,因为供销社这位“保姆”采取的是规模化服务,收取的服务费要远低于市场价格。 规模化服务的前提是发挥村“两委”组织农民的作用,村“两委”和供销社共同组建种植合作社,目前,老泉村的三个贫困村都成立了合作社。农户入社后,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在征求社员意愿的基础上,统一购买供销社服务公司的各项服务。拿玉米土地托管来说,服务项目包括小麦收割、测土化验、种肥同播等,最后玉米归仓时,每亩地能为农民省下近百元。 村民夏均华也把自家的4亩玉米地托管出去了,“割麦子、种棒子、施肥,再加上刚打的农药都没用俺操心。”老夏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比去年省了近200元。 村两委在合作社和供销社签订托管协议时作为担保人,并利用其组织优势组织群众加入合作社,从中收取的组织服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来源;因为机械化、规模化 服务,服务公司(供销社)不但从中收取低廉的服务费,更重要的是扩展了供销社的经营范围,使供销社的服务网络延伸到村;而农户不单减少了种田投入,还省了功夫,可以腾出空来外出打工等。 因为规模化耕作,农户、供销社、村两委都能从中受益,这样的良性机制正在慢慢将市场的元素引入老泉村的传统播种收获中。 “有了良性的市场,农村才会更加有活力。”驻老泉三村的“第一书记”名金广告诉记者,等帮扶期满,他们离开老泉村时会将这份市场活力一直留在这里。 除了开展土地托管,“第一书记”们还在村里建起了“商业综合体”。在新建的老泉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上,“第一书记”们特意将二楼设计成老泉社区的办公地点,一楼则在主楼两旁延伸出了很多门头房,依次是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卫生室、澡堂和饭店,大楼前面就是文化广场。 每天晚上音响一开,广场就聚满了前来跳广场舞的村民,“就连附近张刘、老官、谷家庄的人都过来跳,可热闹了。”夏均华说,“第一书记”经常请人教村民跳广场舞,现在村民已经能跳20多首曲子了。 “俺媳妇就是扇子舞队的。”老泉二村党支部书记刘果说,“第一书记”来了以后,村里还成立了广场舞队、扇子舞队、锣鼓队等,这在镇上都是唯一的。 郭文秀是“商业综合体”中日用品超市的老板娘,她说,原来她家超市一年盈利一万多元,随着广场上聚起了人气,现在最起码也得翻个番。郭文秀还主动为广场舞提供电源,晚上负责保管音响设备。和日用品超市一样,附近的饭店、澡堂等的生意也被带动了起来。 相比原来村两委租房子办公,刘果说,现在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大楼成了老泉一、二、三、四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俺穷山村也有了商业综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