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控地谋变 记者 种昂 “我从1984年中专毕业分配到菏泽张营镇供销合作社,已整整31年了。这是我经历的供销社第三次重大变革。”在一条曲折的胡同里,在墙皮有些斑驳的办公室中,山东菏泽张营镇供销社主任闫成钦感叹着他数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历。 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供销社改革试点,166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正面临着角色大转换——从简单的购销到托管土地种田。 事实上,山东各地供销社早已自发性开始托管农民土地的探索。他们在田间地头向每一个弯腰种田人宣讲,“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种田”。截至目前,山东省供销社已托管土地530万亩,他们计划在5年内托管2000万亩。这将占山东作物总面积的27%。 在山东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侯成君看来,中国新一轮土地改革与城镇化将给供销社带来一次不容错失的历史契机。否则,供销社就会面临失去农村市场的危机。 历史的转折 创立至今,供销社始终从事农资买卖,如今闫成钦却带着社员托管连农民都不愿种的耕地。目前,张营镇供销社已托管耕地5万亩,预计2014年将达到8万亩。外人看来,闫成钦与供销社“不务正业”,可他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原本属于他们的农资市场。 这一切还要从闫成钦经历的三次供销社重大变革说起。“我刚刚分配那会儿,供销社可是最好的单位,待遇福利让村里人眼馋。很多部队转业干部都争着往里挤。”1984年,闫成钦也为从毕业后能分配到供销社感到幸运。 “计划经济年代,商品稀缺、供不应求,部分生产队购买农业物资甚至要求着供销社。”闫成钦回忆道,那是供销社最辉煌的时期。可好景不长,烟草、石油、食盐等多个优势企业逐步从供销社分离出去,供销社的实力受到了削弱,效益开始下滑。 1991年,闫成钦当上了张营供销社主任。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上任第二年,中国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大潮。闫成钦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供销社大变革。 供销社的农资原本是垄断经营,效益是政策赋予的。当市场经济到来,产品经营、价格完全放开后,供销社在市场竞争下溃不成军。在闫成钦的记忆中,从1995年开始,村子里突然出现了许多个体商贩,他们走村串巷,以更低的价格主动上门推销农药化肥。可供销社人员还习惯于坐等农户上门。“商贩经营自由灵活,以低价不断蚕食着农资市场;供销社却背负着历史包袱、须承担七八十人的退休金。供销社农资市场份额最少时滑至不足三成。”至今闫成钦清楚地记得,从那时起,供销社连年亏损、最多的一年高达48万元。这让他常常在迷茫中夜不能寐。 为了应对经济转轨的冲击,张营供销社在2000年干脆把20多个门市部全部承包给个体经营。“保稳定、收租金一度成了我这位基层社主任的主要职责。可每年不到15万元的租金,连当时退休金都不能全额发放,又如何保得了稳定。” 郓城县供销社副主任江怀山记得,为了扭亏,供销社一度“什么赚钱干什么”,兴起了一股“工业立社”的风潮,建起了棉花加工厂、纱厂、油料厂等。可“大锅饭”的体制,反而让这些工厂给供销社增添了更大的亏损。 闫成钦、江怀山的经历只是全国供销体系的一个缩影。从1990年到2002年基层社陷入连续12年亏损,1998 年全国供销系统最高亏损额156 亿元。这一时期,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陷入“网破、线断、人散”的境地。供销社渐渐淡出了城乡居民的视野、淡出了城乡大市场。“市场经济下,十来年的教训让我们明白,供销社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躺在国家政策上生存了。”闫成钦感慨道,再不变革,供销社只有死路一条。 从2003年开始,闫成钦迎来了他所经历的第二次变革。张营供销社对下属企业实施了破产重组,解除了300多万元政策性亏损包袱,置换了90多名职工身份。如果说供销社第一次变革是被动适应的话,这一次则是主动的谋变。 这时,供销社放弃“工业立社”、大建工厂的思路,重回农村商贸流通的思路定位。张营供销社先后建成了一个由1400平方米的镇级日用品超市和42个村级加盟店组成的日用品网络;围绕农资业务,建成了仓储面积4000平方米的农资配送中心和40多家连锁店,成为宏福、奥佳等十余个知名农资品牌的区域总经销、总代理。 不过,这一探索仍然没能赶上市场发展的节奏。随着农业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农资生产厂家开始大举进军经营终端,他们借用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的方式将农药、种子、化肥销售给农户,使得总经销、总代理的传统营销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供销社深入不到农民中去,只能与大多数经销商一样血拼价格,吃尽了价格战的苦头。”闫成钦感悟道,“像过去那样靠简单的一买一卖就能生存的时代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自我的救赎 2008年以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山东5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有三分之一的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率超过70%。张营镇作为山东经济较为落后的鲁西南地区,外出打工的现象更为严重。 随着土地流转越来越多,闫成钦似乎看到了一个发展机遇。2010年,他在张营镇张一村尝试着托管了260亩小麦,开始替外出打工的农户种田。“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借托管种地卖供销社的农药化肥。”闫成钦解释道,这种方式能变被动为主动、从坐等农户上门到深入田间锁定用户。此后,托管土地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5万亩。 托管与流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承包方式。流转是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出让给承包者,地里种什么,承包者说了算,承包者要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托管则是承包者为农户打工,生产由农户决定,收获的粮食归其所有,农户要向承包者支付费用。 张营供销社为农户制定了一整套“菜单式”托管服务。在与农户签订的《土地托管服务合同》上,服务内容包括:代种代收(耕地、施肥、播种等)、统一浇水、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储存销售或加工。农户可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根据所选服务项目有不同收费。 山东省供销社合作指导处处长肖锡章分析,现实中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占到了很大比重,而采用托管方式,土地自主权还是农户的,推广阻力大大减小。同时,流转费用每亩千元左右,供销社资金压力大,托管则是向农户收取费用。 按照闫成钦这几年的核算,农户种植小麦,每亩犁地60元、播种20元、种子60元、底肥150元、追肥50元……共计960元;托管给供销社规模化种植,成本要减少10%—15%,只需620元。 在综合效益上,按每亩小麦1000斤、每斤1.1元计算,产值减去960元投入,农户每亩纯收入仅有140元。托管给供销社种植优质小麦,收购价每斤要高出0.1元,每亩纯收入可达580元。托管给供销社全程机械化规模种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比农户自己种植每亩增收节支达到947元,供销社也可从每亩地中分利140元—150元。 不过,在现有情况下并非所有托管项目都能达到这一收益水平。毕竟,托管与流转不同——许多地区土地流转前,地上的田埂、坟头都已推平,以利于机械化种植;可托管,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并未改变,在没有确权的情况下,耕地中障碍物仍然存在,会影响机械化效率和规模化的效益。 以前,供销社转变的节奏始终“慢半拍”。如今,供销社终于赶上了节奏——在土改刚刚启幕之际,尝试着托管耕地、直接掌控了农业最上游的资源,这意味着供销社至少将获得这些耕地所需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 闫成钦介绍说,供销社在张营镇农资市场占有率最少时不足三成,如今这一数字飙升至80%以上。 最后的机遇 张营镇供销社是山东最早尝试土地托管的供销社之一。从2011年开始,“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首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不过,这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能托管到大片土地,其次要有足够的农业机械化设施。显然,仅靠供销社一己之力难以实现。 正如山东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侯成君所说,供销社的优势在于提供社会服务,组织农民还要靠各级政府。潍坊供销社已托管耕地71.6万亩,在山东供销系统最多。潍坊市供销社主任张长坤介绍,他们采取了与村委充分合作的方式,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目前,潍坊供销社与各级政府合作——2013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将土地托管列入了全市综合配套改革中;村委会帮助整合农民分散的土地,村集体每年可从中分得服务费3万元以上。据悉,高密政府已决定将全市143万亩土地交由供销社托管。 目前,山东已有邮政公司等不同主体开始大面积流转、托管耕地。为了争夺耕地资源,各供销基层社一面整合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一面整合散落于社会上的农业设施,组建农机合作社。 像潍坊供销社已为近千家农民合作社、86个家庭农场、485个种粮大户提供各种托管服务;张营镇供销社则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其中自有设备仅占三成,社会资源占到了七成;新泰市供销社已整合社会各类大型农机160台,各类小型农机400余台,具备一天耕种8000亩的作业能力。 如今,山东供销社的尝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被确定为全国4个试点省份之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王侠曾表示,改革试点山东是首选。 根据规划,在新一轮土改中,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到2018年将托管耕地2000万亩,约占山东作物总面积的27%。 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指出,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之一,山东供销社托管土地的尝试能够解决“谁来种田”的难题,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人少地多的国家,农业多为规模化生产;人多地少的国家,往往要走服务的道路。山东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侯成君认为,作为全国改革试点省,山东托管土地变革将使其由过去简单买卖商品向提供服务、而且是一揽子服务的角色转变。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博士李爱莲认为,这种土地托管适应了农业主体新变化和经营方式新要求,把服务环节由产中拓展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到全产业链服务。满足了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省供销社是厅级事业单位,各级基层社原本是从事农村农资买卖,托管种地并非所长。尽管山东很多基层社已尝试,但不是每个供销社都能迅速转型。 2014年6月5日,在《全省供销社加快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现场会》上,侯成君语重心长地动员前来参会的17个地市供销社负责人,为外出打工农户托管土地,无论是在种植作物、购销农资、收购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有收益,提供服务越多,销售商品越多,希望有些持等待观望态度的人能打消顾虑、行动起来。 从过去单纯的购销到现在“生产+购销”的转型绝非易事。侯成君坦言,供销社的改变使他以及各级供销社负责人都将面临新的考验——既要懂农业生产,又要精通经营管理,还要对政府、对农户、对各种社会组织,具备协调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这使他深感知识的缺乏和人才的重要。 不过,侯成君却始终坚信这场变革的必要。他对各级供销社主任们说,在土地改革和城镇化改革下,如果供销社稍有犹豫、把握不住这次契机,就会有其他社会组织抢占土地资源、抢占农村市场。供销社一旦失去了对耕地资源的掌控,就会失去农村市场,失去发展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