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炉灶行不通
提起供销社,许多人先是美好回忆,后是无限感慨。
伴随着经济转型,供销社失去了一项又一项专营权,剩下的是40多万名职工、10万名离退休干部和3万多名遗属,还有一笔又一笔的巨额债务。
40多万名职工,大部分没岗位,平均年龄40岁以上,老弱病残众多。“前些年,供销社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几乎成了维持会,只要不出事就行。”省供销合作社主任白志刚坦白地说。
有一种观点认为,供销社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白志刚不这么看。他说,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得到了迅速膨胀。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必须有一种联系农民、帮助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经济组织。抛开供销社另起炉灶,这看起来简单,但行不通。
能否再成主渠道
供销社在农村拥有的商业资源是最多的,网络优势其他任何流通企业无法比拟。这是供销社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这一优势如何发挥?
下一步,省供销社的规划是,改造商业设施、发展商业流通网络,在县城建购物中心、在乡镇建购物区、在大村或交通要道建便民店或综合服务社,使供销社成为当地规模最大、业态最先进、形象最佳的经营场所。
重整旗鼓会有时
山东的供销社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据了解,省供销社系统目前已办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站2万多个,拥有职工50万人,经营服务领域涵盖棉花、果菜、水产品等各种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2003年,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6亿元。全省供销系统完成销售收入683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供销社系统之首。
鉴于供销社在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方面的资源优势及其发挥的作用,全省有30多个县(市、区)已明确授予供销社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
山东省供销社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上半年到莒南和平邑学习的超过了50次。而全省供销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在2005年以前,全省至少有1/2的县和基层社完成具体的改革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