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名卓 本报通讯员 彭圣学 郭志学
提要:曾经在农村流通领域独领风骚,也曾经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致使经营阵地逐渐缩小、经济效益逐年滑坡。这是绝大多数地方供销社都经历过的落差。地处沂蒙山区的莒南县供销社,转变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跌倒”后重新“爬”了起来。
超市办到农村
9月15日,在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莒南县一家办在村里的超市——淇岔河超市开张营业,乡亲们一大早就赶来瞧新鲜。
拆除三尺柜台,立起自选货架。这一拆一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的转变。2001年前,供销社系统的县副食品公司日子已非常难过。为寻求生路,公司经理背起煎饼袋外出学活儿。
他们下南京,去青岛,到外地超市拜师学艺,萌生了在莒南创办超市的想法。原县副食品公司经理求亲告友借到了90万元,7名班子成员每人集资3万元,通过改造原公司经营场所,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天添乐”超市。经过三年的拼打,如今“天添乐”超市营业面积已达1.2万平方米,年营销额超过1亿元。
“天添乐”的成功,在莒南供销社系统引起了震动。县联社在全县供销系统推广了“天添乐”的经验。通过外引内联、加盟改造等形式,建起了开元、万福园、农资配送中心等12处超市,营销额占县城消费品市场份额的90%以上。
借鉴超市的经营理念,依托超市的实力,改造乡镇供销社,发展基层连锁超市,并统一亮出“莒南供销超市”的品牌。天添乐、开元超市已在全县18处乡镇开设连锁超市16个。兴办起12处农资超市,家电、五金等各类专卖门店87处。壮岗镇供销社对多年闲置的资产进行改造,建起了一处7000平方米的购物广场。吸纳安置了社内40多名下岗职工。全县938个村居中,也已兴办起了200多个便民超市和800多个连锁服务门店。
“锁”住假冒伪劣
“一瓢水、一瓢糠,拌弄拌弄成配方”的假农药,“加点真肥拌粘土,造成粒肥来坑农”的假冒伪劣化肥,曾让农民叫苦不迭。今年初,县供销社整合原农资公司和商贸公司的设施、人力资源,成立了农资流通协会,对农资实行连锁经营。在县级成立农资配送总部,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农资、农机超市;在乡镇成立农资合作社,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吸纳农业“三站”、经营大户入社。农资合作社上连农资公司配送总部和农资生产厂家,下连村级购销合作社,发展农资连销加盟店650个。
农资配送总部负责从正规生产厂家、国家质量认可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这样一来,就从源头上切断了过多过滥的农资进货渠道。今年以来,莒南市场上仅化肥经销品牌就从120多种减少到40种,农资配送总部配送的农资全部标注防伪标记,并承诺配送的农资实行“假一赔十”、“缺一补二罚三”。今年春秋两季,农资配送总部共向市场配送化肥13万吨,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没有一户消费者投诉举报。
专业社远销农产品
今年5月份,“天添乐”购物超市与镇供销社联办起了果业合作社,吸收了500多户果农入社。合作社通过“天添乐”超市介绍,与江苏苏果超市签订了供货合同,使100多万公斤鲜桃得以进入南京苏果、大润发等大超市。
“俺村今年80%的鲜桃都由果业合作社包销了。拉货的卡车直接开进果园,桃子从树上摘下就卖,不但方便,价格也高,每公斤卖到1.6元多,比过去小贩收高出0.6元多,一亩鲜桃能赚2500块钱呢!”尉家沟村果农,也是果业合作社社员的邵珠华介绍说。
朱芦镇是远近闻名的蛋鸡生产基地。全镇现存栏蛋鸡120万只,每天产鲜蛋12万斤。该镇供销社几家超市联合,办起了禽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组织,全镇每天都有4万斤鲜蛋摆上县内超市及各连锁店。仅蛋鸡一项,全镇年创产值1亿多元,为农民创造收入1200万元。
曾经“眼看着就不行了”的坊前镇供销社,是较早创办专业合作社的基层社之一。这个镇的花生种植每年在3万亩以上。为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镇供销社挑头办起了花生加工合作社,吸收78个花生加工户入社,带动起8000多户、2万多名农民从事花生筛选、烘烤、加工。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深加工,然后出口销往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加工出口花生3万多吨,销售收入1亿多元,创利税100多万元。
莒南县供销社由基层供销社领办、超市同基层社联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办起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目前已达30多个。